过度共情孩子,真的好吗?你以为是在心疼ta,其实可能正在无形中伤害ta!这篇推文带你了解过度共情背后的陷阱,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既能理解孩子,又能引导孩子独立成长的智慧型父母!

宝妈宝爸们,你们是不是经常被孩子的眼泪、委屈、抱怨击溃?孩子一哭,你的心就跟着揪起来,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都给他? 理解你的心情,这都是爱啊! 可是,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我们要敲响警钟了:过度共情,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我们都爱孩子,想把最好的给他们,想保护他们不受任何伤害。但孩子成长过程中,挫折、失败、委屈是必不可少的经历。这些经历,是孩子学习成长、变得坚强独立的宝贵财富。如果我们总是过度共情,事事为孩子包办代替,替孩子承担所有的后果,那么孩子就会习惯性地依赖我们,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也会很低。 试想一下,将来孩子步入社会,面对各种挑战时,他们会如何应对呢?
想想看,孩子考试没考好,哭着说自己很笨,你心疼地抱住孩子,说“没事,妈妈相信你,下次一定可以考好!” 这种安慰当然没错,但如果只是安慰,没有引导孩子去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没有帮助孩子找到改进的方法,那么下次考试,同样的问题很可能还会出现。长此以往,孩子只会越来越依赖你的安慰,而不会主动去提升自己。
再比如,孩子跟小朋友发生矛盾,哭着跑回来告状,你立刻义愤填膺地要去跟对方家长理论。 当然,你需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但如果总是替孩子出头,孩子就学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学不会独立解决问题,反而会变得越来越胆小,越来越依赖你。

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区分共情和过度共情。共情是理解孩子的情绪,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但这不代表要完全认同孩子的情绪,更不代表要替孩子承担所有的责任。
其次,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 与其一味地安慰,不如引导孩子去思考“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你应该怎么做?”
最后,要记住,父母的角色是引导者,而不是替代者。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成长,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独立,学会面对挑战,学会承担责任。

总而言之,爱孩子,不是事事包办,也不是过度共情。爱孩子,是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机会,是引导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能够应对挑战的人。做个智慧型的父母,学会适度共情,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别让你的过度关爱,反而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