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进喜欢好汉。武松是好汉。柴进不喜欢武松。看似悖论,是不是?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柴进没有识人之明,不知道武松是条好汉。
林冲来到柴进庄上,遇到了一位洪教头。这洪教头出场就“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见林冲行礼也“全不睬着,也不还礼”、“却不躬身答礼”,还要当着林冲的面问柴进:“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
相信我,这洪教头真不是“招摇撞骗”的骗子。骗子是知道自己不行,却装出很“行”的样子来。而洪教头呢,如果他对自己的“不行”有三分了解,怎么也不至于听了“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名头,还敢主动启衅:“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
是的,洪教头“不行”,还不知道自己“不行”。这样武力既差,见识又短的家伙,居然被柴进奉为上宾。
反之,武松“初来投奔柴进时,也一般接纳管待”,只因武松酒性不好,惹了众庄客,“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他。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告诉他许多不是处”,柴进就“相待得他慢了”,对武松冷淡下来。
柴进“好习枪棒”,招揽人才也是以武力为标准。他要的是武力过人的勇士,而不是能够辑和众人、和衷共济的行政人才。他没有考察武松的武力,只听庄客们反映,就在心中把他打入另册。而善待武力不强、又不自知的洪教头,显然也没有考察他的功夫——洪教头落败后,“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如果早有比武考察,洪教头也不至于自大到那样地步。
柴进空负“专一招接天下往来的好汉”之名,其实好汉在他眼前,他却认不出来;不是好汉的,却被他当成好汉招待。这就造成“武松不受柴进待见”的悲剧。
这个悲剧,却有个亮丽的尾巴:当武松受到宋江的赏识,柴进也跟着厚待起来,又是做衣裳,又是送盘缠。可惜“不待见”已经常常印在武松心中,他的绸绢衣裳、金银盘缠,到底比不上宋江那“一锭十两银子”。
在离开柴进的一路上,武松只寻思“江湖上只闻说及时雨宋公明,果然不虚。结识得这般弟兄,也不枉了!”再不会想起寄居柴进庄上一年多、临走又送衣送银的好处。
不是武松忘恩负义。而是“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精神上的认可,更胜过物质上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