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事件后,BBC又炒作新疆番茄,造谣抹黑是“强迫劳动”生产

墨染青衣年 2024-12-05 11:42:38

新疆作为中国重要的一部分,在一些西方媒体的眼中,他们将新疆“妖魔化”,之前新疆棉的事件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这次BBC又想要从新疆的番茄下手,对其进行相关的抹黑,将矛头指向“强迫劳动”生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新疆棉花与番茄

新疆,广阔的土地,蕴藏着古老的故事、多样的文化和众多宝藏。然而,近年来,它却频繁地出现在西方媒体的负面报道中,被贴上“强迫劳动”、“人权侵犯”等标签。

尤其是围绕着新疆的棉花和番茄产业,一些西方媒体,以BBC为代表,不断炮制所谓的“调查报告”,将这些产业与“强迫劳动”强行挂钩,试图在国际社会制造对新疆乃至中国的负面印象。这些报道不仅损害了新疆的国际形象和经济发展,也给中西方关系带来了新的摩擦和挑战。

要理解西方媒体对新疆的叙事逻辑,首先要认清他们惯用的手段。这些手段并非新鲜事物,而是老套路的新瓶装,其核心在于选择性失明和预设的立场。他们会刻意放大个别案例,将其包装成普遍现象,以此来支撑他们预设的“强迫劳动”论调。

他们会选择性地引用信息,对有利于中国的信息视而不见,对不利于中国的信息则大肆渲染,新疆棉花和番茄产业早已实现高度机械化,这一点在许多公开报道和数据中都有体现,然而,西方媒体却对此闭口不谈,反而热衷于寻找所谓的“受害者”,通过他们的片面之词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BBC在新疆问题上的报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2021年12月2日,BBC发布了一篇题为“英国超市里的意大利番茄酱可能含有中国‘强迫劳动’生产的番茄”的报道。有人称,他们在番茄地里亲历或听说存在强制劳动的情况。

然而,这些“当事人”的身份和证词的真实性都缺乏可靠的证据支持。更重要的是,BBC完全忽略了新疆番茄产业高度机械化的事实,以及机械化采摘比人工采摘更经济高效的逻辑。这种选择性失明和预设的立场,使得BBC的报道更像是一篇政治宣传文章,而非客观的新闻报道。

BBC声称对64种番茄酱在美英德的市场进行了数月的调查,但却没打算花时间亲自去新疆看看,了解那里的真实生产状况。这种做法本身就暴露了他们的真实目的并非寻求真相,而是为了制造话题,抹黑中国。西方媒体这种选择性失明和预设立场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动机。

一些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和地缘政治的考量,试图通过炒作新疆问题来遏制中国的发展。一些行业和企业也可能利用“强迫劳动”的指控来进行不正当竞争,打压中国的相关产业。

新疆的田野:机械的轰鸣与发展的足音

与西方媒体的叙事相反,新疆的棉花和番茄产业早已告别了“人海战术”,进入了机械化时代。数据显示,新疆棉花机械化采收率已超过85%,一台高效的采棉机一天的采摘量相当于150个人工。新疆塔城沙湾的3万亩番茄园,全靠机器来收,每天一台机器的效率能顶150个工人。

这些数据狠狠地击破了西方媒体所说的“强迫劳动”的无稽之谈,机械化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减少了花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机械化采摘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情况下,企业没有理由选择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的“强迫劳动”。

更何况,新疆的劳动力成本并不低,企业更倾向于采用机械化生产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库车石榴籽服饰公司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这家公司主要生产校服和箱包等产品,其生产车间干净整洁,配备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员工们身穿统一制服,各司其职,忙碌不停。

公司给员工准备了很不错的宿舍,里面有暖气、热水和独立的卫生间。员工的工资待遇也符合当地标准,并且有机会学习新的技能,提升自身能力。这一切都与西方媒体所描绘的“强迫劳动”景象截然不同。

这家公司的厂长黄丙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招工过程中不存在任何“政府的动员和组织”,而是通过正常的招聘渠道进行。公司会为新员工提供培训,并在培训期间给予补贴,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库车石榴籽服饰公司的例子并非个例,它代表了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的普遍现状。

优衣库事件:商业的考量与政治的暗流

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公开声明不使用新疆棉花的事件,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广泛关注。尽管柳井正强调这一决定是基于公司对原材料来源和生产过程透明化的严格要求,但考虑到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很难将其简单地归结为纯粹的商业决策。

优衣库在中国很火,这里既是它最大的制造地,也是店铺最多、分布最广的地方。截至2024年8月底,优衣库在大中华区的门店数量为1032家,超过了日本本土的门店数量。显然,优衣库在中国市场的地位非常关键。

然而,在新疆棉花问题上,优衣库却选择了迎合西方舆论,这无疑会对其在中国市场的形象和业绩造成一定的影响。优衣库的决策背后,可能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西方国家对新疆棉花的制裁和抵制,给国际品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些品牌担心使用新疆棉花会遭到西方消费者的抵制,从而影响其在西方市场的销售。另外,地理位置上的竞争也对企业的决策产生了不小的作用。在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一些企业为了避免卷入政治漩涡,选择采取规避策略,以减少潜在的风险。

与其他一些国际品牌相比,优衣库的策略显得更为谨慎。有些牌子在新疆棉事件上表现得很含糊,像是想在东西方市场中间找个平衡点。而优衣库则选择了明确表态,这既可以迎合西方舆论,又可以避免在中国市场遭到全面抵制。

跨国公司在面对多变的国际局势时,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需要做出的抉择,像优衣库事件就是个例子。跨国企业在维护自己商业利益的过程中,得学会巧妙应对来自各国政治的各种压力。

新疆的发展之路:进步的足迹与未来的展望

西方媒体对新疆的负面报道,掩盖了新疆真实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多年来,中国政府在新疆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发展规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升级,从民生改善到生态环境保护,新疆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疆的交通网络日益完善,连接着城乡的道路四通八达,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员流动。新疆产业正逐步调整,老行当在进步,新领域在快速成长,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更多工作机会。新疆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政府不仅注重新疆的经济增长,同时也非常看重那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锁边”项目完工后,成功阻止了沙漠的蔓延,守护了周边的生态。在干旱地区建设水产养殖中心,发展沙漠珍珠养殖,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

也为沙漠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疆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难题,比如恐怖极端主义的风险和地方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中国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些挑战,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通过对比分析西方媒体的叙事与新疆的现实,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外媒对新疆的负面报道,不仅对当地民众不公,还篡改了真实情况。这些不实之词不仅影响了新疆在外的名声和经济增长,还加深了中西双方的误解和矛盾。

事实胜于雄辩,现在很多人发现,西方媒体关于新疆的报道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有机会亲身来到新疆,了解当地的真实情况。他们亲眼目睹,亲耳听到的情况,跟西方媒体的描述大相径庭。

揭露谎言,传播真相,是每个媒体人的责任。报道新疆时,我们要保持客观公正,真实呈现新疆的风土人情,让全球都能看到一个立体、真实的新疆。新疆的未来充满希望,新疆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主要信源

环保网——让英媒“大失所望”!新疆服饰厂厂长回应所谓“强迫劳动”:并不属实,最头疼员工跳槽

中国网——BBC炒作的不是番茄,是谎言和对立

鲁中晨报2024-11-29——优衣库创始人:“不使用新疆棉!”又说中国是重要市场,还要扩大门店数

0 阅读:2
墨染青衣年

墨染青衣年

墨染青衣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