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曰:“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蔽也。”服饰是人类生活中的必需品,起初为蔽体御寒之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服饰的用途逐渐多样化,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面貌和发展特征。
统治时间长达四百多年的两汉,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服饰文化也较为独特。研究汉朝的服饰文化可通过文字和图像两种方式,但文字描述通常与现实有所偏差,这时有参考价值的画像石就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资料。其中南阳是世界四大汉代画像石的分布地区之一,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人物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汉代服饰的艺术特点。
一、官止神行,南阳画像石的相关介绍南阳的地理位置较为独特位于楚地的交界处,在生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南阳地理环境较为优越,因处于南北交通要塞,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春秋战国时,楚国在消灭申、吕两国后在此地设宛邑,因宛邑境内的丹淅流域是巫楚文化的发源地,于是南阳开始逐渐形成神秘朦胧的楚文化。在灭楚后,秦昭王在此地设立南阳郡,此地受楚文化影响较为深远,故即使是在秦始皇进行南北文化统一的背景下,南阳地区仍然存在楚地风俗。
经历秦朝末年的战乱,汉初经济凋敝、国力较弱,为了恢复经济、迎合人民的心愿,统治者选择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即不“乱作为”,经过将近七十多年的恢复,至汉武帝时期,汉朝社会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国库充盈、人民生活稳定安乐。
因为汉武帝时推崇儒家思想,这时儒家思想中的“孝”在社会上较为盛行,而大多数人把这种“孝”的思想观念体现在厚葬上,即对墓主人死后生活的想象与祝愿。加之汉武帝个人较为迷信常大力兴建陵墓,随葬大量金银物品,皇帝的行为具有示范作用,于是在民间厚葬之风悄然盛行。
这种厚葬之风的兴起使汉代画像石中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多样,而南阳地区浓厚的楚文化特色也为汉代的画像石增添了独特的艺术之美。汉代的画像石时间分期较多共有六期,南阳地区的画像石则开始于西汉中期。
“南阳画像石是难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现象”,南阳地区的画像石持续时间比较长,从西汉时期开始后经历王莽新政,一直到东汉末年,其开始、发展和衰落与汉代的时代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南阳地区的汉代画像石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包含浪漫的楚国风情,其画像石数量众多,画像的刻画内容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各方各面,涵盖种类较多。
艺术文化类即为其一,两汉时期是中国古建筑发展的重要阶段,南阳汉画石中也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较多的展现了汉代的建筑艺术风格。南阳汉画石中刻画的建筑类型、结构都与现实类似,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古人对死后美好生活的祝愿与畅想。
汉代画像石中常有几何装饰图案,这些图案有修饰作用主要用在墓室的顶端、木门或者人物图像的装饰边缘地区,图案的雕刻形状显示出很强的时代特色,也体现了汉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术。
两汉时期在天文学方面有一些成就,天文星相图像也是南阳汉代画像的一个重要显著特点。图像内容包括汉代的天文观测记录和神话传说,这些画像石的天文星象图像为当代研究汉代的天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历史资料。
在古代,因为科学技术发展程度较低受时代发展的限制,古人缺乏对世界现象的科学认识,就会产生一些带有幻想色彩的神话传说。在两汉时期,因为道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汉人对“死后仍可再生”的思想观念较为迷信,认为死后会进入仙界,故汉代画像石上常出现汉人所认为的神仙世界,这些被刻画的神仙世界多与流传的神话传说类似。
除了艺术文化类的图像,南阳汉画像石中的内容还包括社会生活类题材。这种被刻画在画像石上的社会生活也与是汉代人真实生活的写照,主要包括历史故事类、乐舞百戏类和社会生活类。
在历史故事方面主要选取与主流思想相符的历史典故,比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等寓意鲜明的历史故事,其中多包含儒家的忠孝、尊君的道德思想,借助历史人物宣传统治思想,体现了两汉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特征。
在汉武帝时期,困扰汉朝人民许久的匈奴问题被解决,安定的社会环境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南阳地区因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商业发展迅速并成为五大商业名都之一,是富商大贾长聚集之地。良好的社会基础与大量的人口流动,推动了此地人民娱乐需求的增长,乐舞百戏是为汉人所青睐的娱乐活动。
这种现象也在南阳汉代的画像石上普遍出现,展现了汉代南阳地区的乐舞水平与社会繁荣的景象,而乐舞百戏伎人的服装又与汉代的常规服饰有所区别,这也为汉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证明。
南阳地区的汉代画像石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拥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也体现了楚地的风尚,其包含内容较多主要有艺术文化类和社会生活类。在不同场景之下,南阳汉画像石中人物的服饰装扮也不尽相同。
二、纤悉无遗,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人物服饰艺术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包含着社会生活类题材,常有贵族出行、拜谒等场景出现,此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贵族、男子服饰。《释名·释首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男子到了成人的年纪要根据不同的阶级身份佩戴相应的首服。
首是头的意思,首服是指戴在头饰的装饰物,汉朝的首服主要包括冠、巾两种类型。冠只能被上层男性统治者使用,下层劳动人民一般用巾裹发,冠的类别有很多,官吏要根据官职级别来佩戴相应的冠类。汉高祖刘邦在未登基时佩戴的是竹皮所制的长冠,登基之后为了象征身份的权威性,就将其命名为刘氏冠并规定非公爵以上者不得佩戴。
汉初时,天下初定统治者的首要目标是恢复经济发展,对于服饰方面并未做过多规定,大多是承袭秦朝制度,对官员的服饰颜色也没有明确要求,故在西汉时社会着装礼仪较为混乱。直到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时,统治者才依据《周礼》、《礼记》、《尚书》等历史文献制定出较为正规明确的服饰制度。
汉代的服饰制度从结构上分为上衣下裳和连属制,从春秋战国时深衣就为人们普遍穿着,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深衣在样式上有严格要求,不能过短使皮肤暴露同时也不能过长接触到地面,展现了汉朝人们的服装礼仪要求,是南阳地区汉画石图像中小吏的主要服装。
袍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服饰,在西汉时期常穿在深衣的下面作为内衣,东汉时期袍就逐渐发展成功为外穿的长衣,分为曲裾袍服和直裾袍服。在南阳麒麟岗汉画石的墓主人图像中,根据其所穿服装的结构判断为袍服,这种具有层次感的特色袍服使人物呈现仙风道骨之态。
汉代画像石社会生活类人物图像中关于女子的部分主要是墓主人和陪葬的侍女。在南阳地区,除了墓主人外的女子图像多以侍女形态出现,这些侍女社会地位较低属于被剥削阶级。汉朝时期受道家思想影响人们认为死后将会再生,贵族阶级都按照生前样式建造墓室,画像石中贵族女子的服饰更是展现了当时最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汉朝时期女子服饰也采用深衣制,但贵族女子与侍女所穿的深衣有所差异。在南阳汉画像石中,贵族女子的深衣样式更加复杂华贵一些,侍女所穿的深衣样式则较为简单无过多的衣物装扮。
除深衣外,从南阳汉画像石中还可看出汉代女子也穿着襜褕、袿衣和襦裙,虽然汉代女子的穿着服饰根据等级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其整体服饰风格仍然呈现出浪漫、典雅之风。
南阳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乐舞百戏这一娱乐活动也比较盛行。因地域文化原因南阳地区的乐舞多源于楚地,乐舞伎人主要分为演奏者和表演者两类,演奏者主要注重听觉感受,讲究服装风格的整齐统一。表演者的服装形式依据舞蹈类型而变,如长袖衣、襦、袴等。
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当时与汉朝来往最为密切的北方和西方民族被称为“胡人”,“胡人”这一形象在南阳汉画像石中也有出现。
胡人会佩戴各种不同类型的帽子,其服饰主要为两种一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胡服,另一种为胡人所穿戴的汉人服饰。胡人在南阳的地位不高主要从事说唱表演、阉牛等活动,故其服饰也较为朴素简单易于行动。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人物服饰类型多样、贴切现实反映了其时代发展特征,汉代服饰是中国古代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传统服饰是创新发展的结果,对现代社会的服饰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日渐月染,汉代传统服饰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汉代服饰承接了商周以及秦朝的服饰文化精华,又结合时代特点吸收其他民族服饰特色进行创新与发展。两汉时期的历史名城以汉文化为主题发展文旅项目,景区员工的服装也融入汉服饰元素,通过汉元素营造出一种独有的历史文化氛围,提升游客体验感。
汉代服饰奠定了中国汉名族传统服饰的文艺特征,其服饰元素至今仍被大量沿用,汉代画像石中所蕴含的汉代服饰文化特征,也为汉代社会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汉文化价值的市场化开发,有利于丰富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独属于汉文化的旅游名片,在提升城市名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汉文化的得到了保护与传承。
汉代的传统服饰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对现代舞蹈表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女性舞者在舞蹈服的设计上常采用汉代服饰中的卷云纹面料,在舞蹈服的形式上也经常借鉴汉代的曲裾样式,体现了一定的汉代服饰风格。
汉代服饰元素也被融入到日常服饰中,这类服饰在保留了现代日常装特点的基础上融入汉元素设计,使服饰在包含历史之美感的同时有具有舒适轻便的特性,提高了服饰的实用程度。总之,汉代传统服饰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韵味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多个方面,对社会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结语两汉时期在中国存在的时间较长,其服饰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较大,其中南阳地区的汉画像石数量分布较多,因南阳地理位置独特故含有浓厚的楚文化特色,南阳汉画像石的题材种类主要分为艺术文化类和社会生活类,其不同种类中的人物也具有不同的服饰特征,这些服饰特征又反映着汉代的发展特点。
汉代传统服饰的影响力历经千年仍未消失,反而历久弥新,给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影响。其浓厚的文化韵味,为旅游古城增添了更多的历史神秘感,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当代舞蹈服装的设计提供了借鉴,在世界秀场和现代服装设计中仍然能看见汉元素的存在。汉代服饰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史记》
《礼记》
《说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