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顶尖学霸,距高考百天突然跳楼,遗书中写道:一生看透两件事

法不可贷军事 2024-11-01 21:10:3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高考倒计时100天正是那些学霸们摩拳擦掌,准备在考场上大杀四方的时候。可就在2016年的西安,一位顶尖学霸却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8岁的林嘉文从高楼一跃而下,引发整个社会震荡。这位学霸可不是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人家18岁就已经出版了两本历史学术专著,连专家学者都称他是“史学奇才”。

可就是这样一位前途无量的少年天才,却在遗书中写道,“这一生,我看透了两件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生感悟”,能让一个18岁的少年说出这么绝望的话,选择放弃自己的人生?

一、天才少年的无声呐喊

2016年3月,西安各大书店的书架上,一本名为《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的史学著作被抢购一空。

这本书的作者林嘉文,一位年仅18岁的少年,却在2月份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翻开林嘉文留下的遗书,一行字格外刺眼,“这一生我看透了两件事:未来对我太没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极限……”

这段话像是一声叹息,道尽了这位天才少年心中的迷茫和困惑,也像是他对理想与现实巨大落差发出的无声呐喊。

很多人可能很难想象一个高中生怎么会说出这样“看破红尘”的话,这还得从林嘉文对历史的热爱说起。

打小林嘉文就对历史特别着迷,上小学的时候,他就迷上了各种历史故事书和小说,一捧起来就爱不释手。

到了初中,他已经不满足于这些“入门读物”了,开始找各种正儿八经的历史学术著作来啃。

这孩子还真不光是读,他还爱琢磨。

读到各种历史事件,他总会在脑子里过电影,分析来龙去脉,还会加上自己的理解。

2014年暑假,还在上高中的林嘉文,硬是凭着一股钻研劲儿,写出了一本30万字的历史书《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还自费出版了。

你以为他写的是什么历史小说?

人家这可是从学术角度,认认真真地探讨了道家思想对汉初文景之治的影响。

一个高中生,能有这样的研究深度,真是任谁看了都得老老实实称一句厉害。

果不其然这本书出版后,林嘉文一下子就火了,直接火进史学界。

大家都说他是史学奇才,各种赞誉潮水一样涌来,这本来都是好事,可谁承想这些好事全堆一块儿,反而成压垮林嘉文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聚光灯下的阴影

在林嘉文出名之后,报纸上开始报道他,记者也排着队地要采访他。学校里更是把他当成了宝贝,三天两头地组织学者座谈会、新书发布会,把他往聚光灯下推。

一下子,林嘉文就成了人们口中的“天才少年”,走到哪儿都有人认识他。

对于当时才16岁的林嘉文来说,这突如其来的名利非但没有让他高兴,反而让他特别不知所措。

一个本来每天就喜欢宅在家里看书、写东西的孩子,突然之间要面对那么多陌生人,要回答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还得被迫营业,去参加各种他不感兴趣的活动,这日子过得能舒坦吗?

而且人怕出名猪怕壮,这话可一点儿都不假。

林嘉文出名后,各种麻烦事儿也跟着来。

有一天林嘉文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他的书是找人代笔的,说他一个高中生,怎么可能写出这么专业的书?

还有人说他就是“伤仲永”,现在看着是挺厉害,将来肯定没什么出息。

这些话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子,狠狠地扎在林嘉文心上。他本来就性格内向敏感,看到这些质疑和攻击,心里难受极了。

2015年7月林嘉文去北京参加北大夏令营。

当时他的新书《忧乐为天下》正在筹备出版,出版社的编辑崔人杰,就约他在太原见了一面。

崔人杰后来回忆说,他第一次见到林嘉文的时候,就被这个孩子的学识和谈吐给“震”住了。

他们俩聊了一个上午,从历史聊到文学,从人生聊到理想,完全没有代沟。

“他的成就,我再用功十年也未必能达到。”

崔人杰后来感慨地说,“我俩与其说是编辑和作者,不如说是亦师亦友,他是师。”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在学识和思想上都远超同龄人的“天才少年”,却因为外界的压力和质疑,渐渐地失去了笑容,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

三、天才之死

2016年2月23日距离高考不到100天,林嘉文却选择在这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一天他表现得和平常有些不同,主动提出想吃饺子,在饭桌上也和父母聊了些轻松的家常话题,但这平静的表象下,却掩盖不住巨大的痛苦和绝望。

那天晚上林嘉文在自己的房间里,留下了最后的遗言,然后从14楼一跃而下,结束了年仅18岁的生命。

林嘉文的离去,留给世人无尽的惋惜和反思。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天才少年,为何会走上绝路?

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或许可以看看另一位英年早丧的人文奇才,华东师范大学一位研究政治哲学的教授江绪林。

2016年2月19号,只有40岁的他在自己办公室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他去世的消息传开后,引起了很大的讨论。

大家也都在问,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有什么是看不开的,到底怎么了才非要赴死不可。

当时就有很多人说了,江老师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在学术上特别较真,对自己要求特别高,一心想做点真学问。

可现实中的学术圈子,却让他觉得很失望,处处碰壁。

除了搞学术,江老师还得面对生活里的各种压力。房子、婚姻、照顾老人,这些事儿,他也一样都得操心。这些压力,肯定也让他喘不过气来。

而且从他平时写的文章和微博上就能看出来,他一直在思考一些很深刻的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社会的公平正义。

他对这个世界,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也看到了很多问题,但感到很无力,不知道该怎么改变,时间长了,难免会陷入绝望。

四、一心赴死的原因

相似的经验代入到林嘉文身上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些天才之所以选择自杀,是因为他们把这个世界看得太透彻了,觉得一切都没啥意思,长期下来就很容易得上抑郁症这样的疾病。

根据后来警方的调查和林嘉文父母的陈述,孩子生前确实有过抑郁的倾向。

就算没有得病,他们也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而且这些天才他们都是那种对自己要求特别高的人。

江绪林从来不肯为了评职称就降低自己的学术标准,用他朋友的话说,就是“他追求的东西太完美,把自己都给灼伤了”。

林嘉文也一样,他特别看不惯学校里那种论资排辈的氛围,觉得很多同学“只会学习,不会研究”,特别高傲。

这种清高孤傲的性格,对他们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他们能写出很棒的著作,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而伤害到自己。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打击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被当成异类,更可能是精神世界的崩塌。

这就跟以前一个叫涂尔干的人说的“自杀论”一样:当一个人和社会脱节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容易走向极端。

说白了就是当他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时,就很容易放弃生命,觉得死亡是一种解脱。

当然社会也有一定的责任,看江绪林,他之前就在网上说过很多次,对这个社会挺失望的。

林嘉文也是,平时总是一副眼高于顶的样子,好像谁都看不上。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合理的事儿,在他们眼里,简直就是无法容忍的。

所以他们选择用决绝的方式,和这个他们不喜欢世界告别,去追求他们心中的理想去了。

这么一看,他们的死,还真有点“殉道”的意思。

特别是江绪林,他自杀前在微博上写着: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值得守护的东西了,对社会正义也已经没有热情了。

所以才会有人把他们的死和王国维联系起来,觉得他们很像。想当年王国维也是在遗书中写着“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然后跳湖自尽了。

对于他们的选择,我们与其唉声叹气,不如好好想想,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结语

“史学奇才”林嘉文最后的选择让人唏嘘不已。都说“天妒英才”,可有时候,压垮一个人的,不是外界的眼光,也不是生活中的那些鸡毛蒜皮,而是他们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就像网友说的那样,有些人天生就是来人间“渡劫”的,他们太纯粹、太敏感,也太容易受伤。

咱们普通人与其去评判对错,不如多点理解和包容,毕竟这世上,多一点温暖,就少一点悲剧。

信源

中国新闻网——20160308—— 18岁“史学奇才”林嘉文遗作难求 目前已售罄(图)

中国经济网——20160219——江绪林和林嘉文之死映照怎样的世道人心

0 阅读:0
法不可贷军事

法不可贷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