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讨论的问题有点烦,也是两个范畴的问题,一是如何让孩子避免遭受到校霸的欺凌以及如何避免让孩子成为校霸。
首先我们要知道成为一个校霸不是一件好事,但很多人都喜欢称王称霸的。特别是在小孩子不太懂事的时候,想证明自己的“实力”的时候,就想拥有众星捧月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其实作为家长,过来人,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也都曾经想过有这样闪光的一天。可闪光可以,咱们得走正规的途径。成为学霸可以,成为科目霸也行,但如果以自己的暴力行为成为校霸那就得不偿失了。
我在初中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就是校霸的一员,老师讲课的时候他不好好听课,搞小动作以及出声,老师制止了也不听。那位老师也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血气方刚的,挥起手中的书就打向了这位同学的头,同学反手就给了老师一个嘴巴。这一幕现在想起来依旧惊心动魄的。老师的暴力管教和学生的应急回应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霸,不是一件好东西。当一个人拥有霸气的时候,往往也是最愚钝的时候,是情绪达到了一个恶意的巅峰值,很难控制住。
如何控制自身的恶意和霸气,就要懂得情绪的自控。
要想做到情绪自控往往需要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学校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地方,但也是大杂烩,一锅掀——一个大锅里既煳白薯也蒸着肉。在这里我们通过孩子的学习成绩会知道孩子是否是读书的那块料,这一点我们得承认孩子们是有学业上喜好的区分的。那就转而到家长身上,别拿着自己的孩子去对比其他的孩子。这是很多家长的通病——你看谁家的孩子怎样怎样,你看看你。。。。
很多人会说,成为学校霸王的孩子大多都是富家子弟,或者家庭不健全。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成为校霸的孩子在人生发展的某个阶段,他没有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情绪的释放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进而造成他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一路下滑,成为了一个情绪的懈怠者。
当孩子在发展阶段,处于不满足的状态下时,他就会从其他的途径找到一种满足感,于是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开始了一些霸凌的思想和行为。
大家都看过电影《新警察故事》,里面的阿祖是总警司的儿子,家境优渥,但长期遭到父亲的身体以及言语上的暴力虐待,形成了他逆反的人格,于是建立团伙专门的挑衅警察,以此来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满足感。当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人格没有建立健全的时候是很容易走偏的,价值感缺失会把生命当成儿戏,或者在意识深处都没有任何的概念可言。
认识到这些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要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不是不缺衣少吃,不是车接车送就是爱,而是要做到真正的陪伴——内心的陪伴。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重要性,同样要让他们懂得,他人和他一样都是很重要的角色,缺一不可。
如果能做到和孩子面对面坐下来聊聊天,谈谈事,虽然观点不同,但方向吻合的时候我们应该窃喜,因为孩子会让我们放心,安心。但如果孩子避而不谈,或者只报喜不报忧的时候,我们应该提高对孩子的关注,不要轻视这个问题。因为孩子有可能正在遭受着欺凌。
当孩子遭受到校园霸凌的时候,特别是长期遭到霸凌的孩子很少会跟父母谈及这些事情,他们已经学会了承受和忍耐,甚至到了麻木的程度。可想而知,在这个背后我们的父母是怎样的父母亲啊。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道理我们都懂缺的就是坚持去做的恒心和毅力。很多时候,我们会做出很感动的样子,当然这是为自己的平日的付出感动的,而不是为他人因你的付出有所改变而感动的,这证明了一点就是你的付出其实没有价值,没有到位。那我们应该如何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呢?还是陪伴。因为人是群居的动物,需要在某些方面让他人见证自己的价值,最开始的时候,父母就是他们的见证人。最开始的见证人一直在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成长。所以我们应该及时的、时常的给予孩子们正确的评价。孩子们其实最希望的也是父母能够给予他们最好的指引。
人生路上,都不容易。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中的男主人公在父亲死后,才会向着风雨呐喊,说声对不起,因为生活迫不得已让他对父亲做出不孝敬的事儿。但都是前有因后有果。我们作为故事外的人,只能看着他人的故事,在一阵唏嘘感慨的时候,赶紧自省自查一番,好好的做人,好好的教育自己的子女——别成为校霸,也别霸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