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袁崇焕虽为忠臣武将,但他的结局并不好,在那时的舆论环境当中,他被扣上了卖国的帽子,凌迟似乎是他罪有应得。
虽然,悠悠历史已经为袁崇焕正了名声,但当时人们心目当中,一致认定他就是叛国者。
所有人都一致认为事实就是如此时,只有袁崇焕的贴身侍卫知道其中的冤情与真相。
他不仅偷偷抢走了袁崇焕的头颅,更是将他安稳下葬,并对着袁崇焕的墓发了一个毒誓,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誓言,经历18代后人,被一丝不苟的执行了393年。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侍卫到底立下了什么誓言,袁崇焕的凌迟到底是怎么来的?
1630年9月22日,正值壮年的袁崇焕迎来了人生最后一刻。
从35岁中了进士开始,袁崇焕就将自己的性命交付给了国家,准备用一生捍卫大明。
只是,一个知县的用武之地并不多,直到38岁时,他才迎来了自己人生至关重要的抗金时刻。
可任谁都无法想象,在抗金的道路上,袁崇焕只干了8年就迎来了人生至暗之时。
9月22这一天的北京,虽然已临近秋日,但酷暑依然笼罩着整个北京城,正如天气一样,人们的心也十分躁动。
因为,这一天在北京的广场要对叛国者袁崇焕师施以极刑,京城内的人翘首以盼,希望能够夺得一块袁崇焕的肉,分而食之,增加自己的气运。
3600刀,无情的割在了袁崇焕的身上,但实际上却在剥夺着大明为什么不多的国运与生命。
袁崇焕在驻扎宁远城时,靠的不仅仅有闻名遐迩的军事才能,他本人的管理、运营之才同样不可小觑。
诸如宁远大捷,离不开袁崇焕打理宁远成的努力。
在孙承宗的提携、认可之下,袁崇焕的权利得到了极大的增加,使得他在宁远城的所作所为有了充足的底气。
所以,才在大战之前,造就了军民相安,百业兴旺的局势。
等到清军攻击之时,全城百姓以及全军将士才能与袁崇焕同仇敌忾,共立血书,共同抵御清军。
凭借着高昂的士气,以及团结一致的斗气,再加上明军此时的先进火炮,宁远大捷就在眼前。
此战的胜利,一扫明朝颓废的局势,更是打击了清军的嚣张气焰,哪怕努尔哈赤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同样,袁崇焕凭借着此功,也换来了人生当中第一次大的机遇。
之后,在清朝完成内部权利交接之后,宁锦大战,也在皇太极的带领之下打响了。
这一战虽然取得了胜利,可袁崇焕在作战当中暴露出来的弱点同样显著。
一个是他在战争当中,动用自己手中的大权姜对手毛文龙斩杀,致使明朝抗金局面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也恰如明朝人所猜想的那样,毛文龙的死在一定程度上为皇太极解决了一个心头大患。
另一个是袁崇焕凭借着军功积攒起来的威望与权势,极大的伤害了明朝内部既得利益者。
这为他日后的结局,埋下了一个不小的隐患。
回到9月22日,三天三夜的时间,刽子手用尽了手段,使得袁崇焕没有被痛苦折磨而死,而是充分表演了一番凌迟处死。
直到引起人群骚动,发生暴动以后,袁崇焕的贴身侍卫夹杂在人群当中,将他仅剩的头颅抱走了。
这位没有留下名字的侍卫,找了一块风水宝地,将袁崇焕的头颅安稳的下葬在了此地,也算告慰了袁崇焕在天之灵。
可是,自己家的主帅遭受这样非人的对待,身上还背负着千古骂名,又怎能使贴身侍卫心安。
他面对着全国群情激奋的现状,毫无顾忌的在袁崇焕的墓前,发下了千古不变的毒誓。
他为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立下规矩,只要他这一脉不亡,那么,每一代人都必须至死守护主帅的墓穴。
生前保护不了袁崇焕的周全,但死后一定要捍卫袁崇焕在人世间最后一点存在的证据。
他这简单的一句誓言,没有成为历史的空话,反而被家族一丝不苟的执行了下来,用18代人的生命,验证了家族对袁崇焕的忠心。
更是守护袁崇焕的墓穴,长达393年之久,期间,没有让墓穴遭受一丁点的损失。
历史虽然给袁崇焕找回了名声与尊严,但他早已随着大明王朝、大清王朝,一起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