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如何利用IMF掏空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

马赛克 2024-12-09 12:54:59

IMF,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简称,诞生于1944年7月,目的是稳定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弥合国与国之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中,IMF称自己的作用是“在具有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向成员国提供暂时性普通资金,以增强其信心,使其能有机会在无须采取有损本国和国际繁荣的措施的情况下,纠正国际收支失调”“在经济困难时期,帮助各国保护危机中的弱势群体。”

那么事实上是否如此呢?

我们不看宣传看疗效,看看那些被IMF“帮助”过的国家,他们之后是否达到了IMF所宣传的效果,是否获得了改善?

20世纪80年代,是IMF发放贷款最高峰的时刻,这十年里,他们向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拉丁美洲共发放了187笔贷款。最终的结果却是:从接受贷款开始的十年时间内,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年均增长率下降了2.2%;墨西哥陷入了债务危机,婴儿死亡率增加到了之前的三倍;智利失业率从9.1%攀升到了18.7%,总产出同比下降了12.9%,约45%的智利人陷入贫困,而占人口10%的富裕阶层收入上升了83%;20世纪90年代初的十年间,拉美的债务从1980年的1100亿美元上升到了1992年的4730亿美元,相应的利息支出从64亿美元增长至183亿美元;90%受支援的国家,人均收入低于独立前的水平;100%受支援的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受支援之前的水平。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实力悬殊的状况下,欠钱不可能是大爷,而是被带上“隐形枷锁”的“提线木偶”,人们只看到了木偶的行动自如,生机勃勃,载歌载舞,但是忘记了那条将他们永远掌控在手心的细线。

这条细线就是木偶的枷锁。

作为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各种要求,就是IMF手中的细线。

综合了一下当时IMF的放款条例,一般都要求履行以下部分或者全部义务:

(1)国有企业被私有化,将国企的控制权出售;

(2)国家机构大规模裁员;

(3)外汇及贸易管制放松;

(4)大规模削减社会支出;

(5)薪资停止增长或减薪;

(6)对西方企业的进入不加限制;

(7)停止对企业减税政策;

(8)对工薪家庭增税;

(9)不得干扰社会人士的“民主”活动

讲道理,作为债权人,为了控制风险,保护自己出借资金安全,对债务人提出一些要求,实施一些控制措施,也无可厚非。从经济逻辑的表面上来看,第一、二、四、五、七、八条都是要求债务人要勤俭节约,不要拿到贷款资金后进行无谓的挥霍,欠钱就要有欠钱的样子,这也没什么好说。

但是仔细看来,这些要求都是实打实的陷阱。

首先,看起来“合情合理”的第一、二、四、五、七、八条,属于一刀切式地捆绑,让经济在脱离国家控制的同时极度压制企业和居民的收入空间,没有收入哪来的消费,没有消费哪来的生产,没有生产哪来的税收,没有税收,如何偿还公共债务?

其次,其他几条暗藏玄机,放松外汇和贸易管制、 对西方企业的进入不加限制和不得干扰社会人士的“民主”活动,这不就是非常明显的先经济控制,不听话就加以颜色活动的节奏吗?为何一个贷款援助需要附带这样的条件呢?

最后,这些贷款,所谓的援助,既不是授鱼,更不是受授渔,只是单纯地借鱼。换句话说,就是暂时解决你在债务上地燃眉之急,并非解决你经济上的发展问题。他们的要求里,全部都是为债权人考虑,而不是教债务人如何发展才能摆脱贫困。相反,这些要求让债权人无法将经济的轮船行驶在正确的航道上。

所以,这就导致那些债权人国家出现了以下扭曲的发展状况:

1、很多国企被贱卖,卖得的价格仅为真实价值的很小一部分,本来很多属于国计民生的高利润企业被权贵绅豪和外企一起瓜分了。

2、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贫困,人民遭受饥饿、营养不良、疾病和死亡。很多撒哈拉以南的国家,不得不按借款要求将卫生支出削减50%、将教育支出削减25%。此外,鉴于债务上升,为确保还本付息,必须采取紧缩政策,直到“借新债,还旧债”的永久性死亡螺旋形成。对于深受IMF牵制的国家而言,这是个永无止境、永世难忘的恶性循环。

3、对于拉丁美洲来说,20世纪80年代是“失去的十年”。智利获得贷款的前提是将工资削减40%;在1982年墨西哥债务危机中,工资、医疗卫生、教育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开支下降了一半人们的基本保障无法得到满足,这些都是为了确保偿还银行贷款;玻利维亚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包括薪资增长停滞、停止粮食补贴、取消价格管制、油价上调300%、社会福利支出大幅减少、进口不受任何限制、在私有化之前,国企大量裁员,致使失业率大幅攀升等等。

4、那些被援助贷款“宠幸”的国家里,有幸未失业的人们忍受着紧贴贫困线的低工资,而在这些苦难背后,外国掠夺者却在牟取暴利。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平均一个IMF的债务国贱卖国有企业就造成了大约24万个就业岗位的流失。结果是,西方品牌取代了本土品牌,西方的所有权取代了本土所有权,外国资本大鳄深受其惠,《纽约时报》将之称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破产企业甩卖”。

我们知道,从IMF成立至今,其历任总裁清一色为欧洲人,那为什么会说它是美国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这些总裁虽然都是欧洲人,但必须得听美国话,不然就干不下去。

举个例子,看看上一任IMF的总裁斯蒂娜·拉加德的上任过程和她工作简历,你就知道了。

2011年5月,时任IMF总裁的卡恩涉嫌性侵纽约市索菲特一名酒店服务员,并遭到7项罪名的指控,被迫终止任职,由美国人约翰·利普斯基代理,并宣布提前进行新总裁的选举。当时参与竞选的有前法国财长拉加德、以色列央行行长斯坦利·费希尔和墨西哥央行行长阿古斯丁·卡斯茨。

后来费希尔因为年龄问题退选,按流程应该增补候选人,但美国财长蒂姆·盖特纳宣布支持拉加德,于是乎,仅仅过了一个月的时间,拉加德便被确认为新总裁,2011年7月5日正式走马上任。

这个时候非常有意思的两件事发生了。

一是拉加德在2007年任财长期间,因涉及伯纳德·塔皮案正面临法国的刑事调查和指控,在美国宣布支持拉加德之后,拖了四年的调查立马有了结果,法国刑事法院裁决撤销指控。

二是本来涉嫌性侵案的原总裁卡恩也被美国纽约州最高法院宣布撤销全部指控。

这些操作是不是太明显了。

那为什么美国要支持拉加德替换掉卡恩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卡恩在2011年4月的时候,要求删除IMF中影响普通民众收入和就业公平的贷款条款,华尔街当时就急了。

支持拉加德嘛,答案在她的工作简历上:

从20世纪70年代起,拉加德便开始担任众议员威廉·科恩的实习生,后来在科恩任职参议员、在克林顿当政期间担任国防部长期间,加德拉一直在科恩手下任职。

1981年,加德拉加入了贝克·麦坚时一家位于芝加哥的大型国际律师事务所,由此开始了她在美国的职业生涯。1995年,加德拉升任贝克·麦坚时执行委员,并在1999年10月被任命为麦坚时全球执行委员会的董事长。1995-1998年,她是麦坚时欧洲区理事会及专业发展委员会的主席。

2004-2005年,她担任荷兰国际集团监督小组成员兼战略委员会主席。

2005年6月,拉加德出任法国内阁负责外贸的部长级代表。2007年萨科齐上台后,拉加德出任农业部长。同年6月,萨科齐内阁改组,拉加德出任经济、财政与就业部长,成为八国集团成员国中首位女财长。2010年11月14日,拉加德任经济、财政与工业部长。

这些都是官方公布的简历,但其中有一些没有公布出来的,才是答案的关键。比如她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的经历。CSIS在美国颇具影响力,并与美国政府、军方高层交往甚密。

更重要的,在贝克·麦坚时任职时,她明显偏袒美国企业而非法国公司的利益,例如为了维护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利益,她不惜损害空中客车公司和达索飞机公司的利益。

果然,拉加德上任后,不负老美所望,先拿自己欧洲老乡点火。

知道债务危机火烧眉毛,便提出有要求给希腊1500亿美元的贷款,要求包括:

(1)公共部门大规模裁员;

(2)公共部门减薪10%,福利待遇减少30%;

(3)公务员奖金削减20%

(4)养老金停止增长;

(5)将平均退休年龄推后两年;

(6)对燃料、酒精、烟草和奢侈品增税;

(7)私有化国企。

希腊只能全部照做,最具争议的是,卖掉了全国自来水公司,比雷埃夫斯和塞萨洛尼基(希腊第二大城市)的港口设施,雅典赛马场,希腊邮政银行,一家赌场(OPAP彩票公司)及国有铁路系统。这么多东西,打包给美企,才750亿美元,你就说白菜不白菜。

还没完,到了第二年,又要求希腊:

(1)解雇1万5千名公共部门员工,到2015年,解雇15万名公共部门员工;

(2)将私营部门的工资削减20%;

(3)将每月最低工资从750欧元降低到600欧元;

(4)将已经迅速缩水的月均失业救济金从460欧元降低至360欧元;

(5)将许多希腊人赖以生存的退休金减少15%。

就问你够不够狠,再说希腊为什么会有债务危机,还不是买了很多老美次贷危机的债券吗?如此落井下石,着实毫无人性。

希腊毕竟还属于美西方范畴,另一个债务人阿根廷就更惨了,不断的债务重组,不断新债抵旧债,每次都被IMF提各种要求,最终变成现在的样子,让米莱上场。其中的故事,这里就不多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南美媒体的揭秘,可精彩了。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 阅读:22
马赛克

马赛克

想正经的看图文,想娱乐的看视频,生活需要点马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