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心心念念北伐收复中原河山的南宋大猛人辛弃疾,登上京口的北固亭,遥想着当年刘裕在此发迹,一生戎马,所向披靡,那北伐时气吞万里如虎的雄壮豪迈让辛弃疾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登北固亭
前文提到了刘裕代晋建宋以后,刘宋皇族的结局,本文我们来一起看看刘裕人生的高光时刻-北伐大业。
东晋局势
作为东晋军事政治的传统项目,北伐绝对是一个位列前茅的政治正确,朝廷上下无时无刻不想着收复故土,这也是东晋朝廷权臣打怪升级的必经之路。作为东晋历史上第一位寒门出身的权臣,刘裕自然也得干这事。
刘裕
之所以称刘裕为南朝第一帝,也是因为刘裕攘外安内、气吞万里,北伐所取得的成就是前任们从未有过的。
我们常说的刘裕北伐,其实是分成2个阶段的。
第一阶段 兵贵神速,闪击南燕话说在攻灭桓楚,东晋朝廷转危为安之后,同为北府军出身,同样战功赫赫的军中实力派大佬刘毅成为当时唯一隐隐能够和掌握军政大权的刘裕比划比划的人。
刘毅一直认为自己能力不比刘裕差,差的只是机会,差的只是当时聚集北府军残部起事时,刘裕被众人推荐做盟主,而不是他刘毅。而且刘毅出身比刘裕要好得多,文化水平也很高,对于当时朝廷中的那些士族门阀官员来说,文化修养高的刘毅显然比大俗人刘裕更有吸引力。刘毅自己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于是他广结名士,得到朝廷中士族高门的支持,比如谢家的谢混,而刘裕的基础自然主要还是出身寒门的军中将领。
刘毅虽然明面上不敢对刘裕怎么着,但背地里却想方设法给刘裕使绊子。
407年,刘裕屯兵大本营京口,此时在建康朝廷的亲信王谧去世,刘毅暗中鼓动朝中大臣阻止刘裕入朝辅政。面对大臣们的联名反对,刘裕听取智囊刘穆之的建议,管他三七二十一,直入朝廷,兼任最重要的扬州刺史,“宿定臣主之分”,此时的刘裕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江、荆、司、梁、益、宁、雍、凉共十六州诸军事。
《资治通鉴》记载:穆之曰“公兴复皇祚,勋高位重,今日形势,岂得居谦,遂为守藩之将耶!刘、孟诸公,与公俱起布衣,共立大义以取富贵,事有前后,故一时相推,非为委体心服,宿定臣主之分也。势均力敌,终相吞噬。扬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
等到刘裕终于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的目光也终于可以转向北方。
不得不说,历史偏爱于刘裕。
北方局势
此时的北方正处于衰落和分裂中。
曾经强大的后燕已经被迅速崛起的北魏所灭,分裂成南燕、北燕苟延残喘,实力大减;
后秦占据关中和河洛之地,但面对国力上升期的北魏和胡夏的轮番攻打,也是疲于应付,无力反抗;
更西的陇西之地,则三凉并立,四分五裂;
实力最强的北魏也面临国内危机,开国雄主拓跋珪被二儿子拓跋绍刺杀,长子拓跋嗣起兵击败弑父的二弟拓跋绍,以17岁的年龄继位,刚经内乱,主少国疑,国内统治不稳,可以说这是北魏立国以来最虚弱的时期。
柿子先挑软的捏,刘裕瞅准了实力最弱、距离最近的南燕。
正愁师出无名,南燕皇帝慕容超主动送上门,劫掠东晋人口数千以充太乐。
刘裕攻灭南燕
于是刘裕上表要求讨伐南燕,但群臣大多反对,士族门阀们不愿意刘裕成为桓温一样的人。刘裕决心已定,3月上表不允,4月直接抗表领兵出征,飞越过大岘山天险,兵贵神速,6月即兵围南燕都城广固,并于次年二月,攻破广固,灭亡南燕,前后仅仅8个月,便尽收齐鲁大地。
平定国内割据1、卢循之乱
正待刘裕踌躇满志,准备经营司、雍二州之时,结果南方的天师道残余卢循、徐道覆率军从广州北上,一路攻向首都建康。
北府军元老大将何无忌在寻阳引兵据守,结果意外战死,朝野震惊。刘裕收到消息,只得快马加鞭的火速赶回建康。
一直观察局势的刘毅感觉机会来了,他若能打败卢循叛军,保卫建康,那功劳想必是大大的,有如此声望当可与刘裕分庭抗礼。
刘裕显然知道刘毅想干啥,直接修书一封:
“吾往与妖贼战,晓其变态。今修船垂毕,将居前扑之。克平之日,上流之任皆以相委。”
刘裕表示,我以前经常和天师道叛军作战,知道他们难搞得很。你等着我,我们一起揍他。等胜利之日,长江上游都归你节制。
结果刘毅感到自尊心受创,对前来送信的弟弟大怒:“往以一时之功相推耳,汝便谓我真不及刘裕邪!”
你刘裕真以为我不如你?!我就要自己打给你看看。
结果,刘毅大败,2万人的军队只剩数百人,他在部将掩护下艰难得以逃脱。事后,刘裕安慰他,给他官复原职。
于是,刘裕亲征卢循,留刘毅在后方知内外事,这种大气度可气得心胸狭隘的刘毅直跳脚。
刘裕出征
平定卢循的庆功宴上,刘毅还是嘴硬得赢了一局,“六国多雄士,正始出风流”,打仗打不过,吟诗确实比刘裕强。
《晋书·刘毅传》这一段写得异常精彩:“后于东府聚樗蒲大掷,一判应至数百万。余人并黑犊以还,唯刘裕及毅在后。‘毅次掷得雉,大喜,褰衣绕床,叫谓同坐曰:‘非不能卢,不事此耳。’裕恶之,因挪五木久之,曰:“老兄试为卿答。’既而四子俱黑,其一子转跃未定,裕厉声喝之,即成卢焉。”毅意殊不快,然素黑,其面如铁色焉,而乃和言曰:"亦知公不能以此见借!"既出西藩,虽上流分陕,而顿失内权,又颇自嫌事计,故欲擅其威强,伺隙图裕,以至于败。
2、剪除刘毅
平定卢循之乱后,刘裕意识到想要专注的北伐,就得平定东晋国内各个不服的地方军阀。首先要干掉的就是占据荆州、江州、豫州等长江中上游的刘毅。
刘裕出征
公元412年,依旧是兵贵神速,刘裕9月出兵西征,11月即扫除盘踞荆江的刘毅势力。既然大军已到荆州,刘裕表示来都来了,岂能就这么早回去?
3、收复巴蜀和汉中之地
随即他以时年33岁的年轻将领朱龄石为益州刺史,率军2万自江陵出发伐蜀。于次年,也就是公元413年6月平定谯蜀,割据8年的巴蜀之地回到东晋版图。
蜀地北面,占据汉中的仇池国畏惧晋军逼近,主动移交了汉中之地,自此东晋也恢复对汉中的管辖权。
4、平定司马休之叛乱
415年,刘裕出兵攻打盘踞荆州、雍州的东晋宗室司马休之。同样也是2月出兵,4月即击败司马休之叛军,司马休之逃亡后秦。
自此,东晋大地上再也没有反对刘裕的武装割据力量存在了,南方实现大一统。
为了强化自己的力量,跳出建康士族门阀对他的牵制,刘裕在北面的彭城(今徐州)建立自己的指挥部。此时的刘裕进位太尉,都督二十二州军事,并享受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
第二阶段 分兵进击 关中之战公元416年一月,后秦皇帝姚兴病逝,太子姚泓继位,姚兴其余诸子为争夺皇位,爆发内讧,国内叛乱群起。
后秦局势
嗅觉敏锐的刘裕自然不会错失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是的,是时候再来一波誓师北伐了。
当年八月,刘裕以琅琊王司马德文作为名义主帅,以“清扫(晋室祖宗)山陵”为名义,兵分四路,誓师北伐。心腹智囊刘穆之辅佐长子刘义符留守建康,总摄内外。
具体的进攻部署是这样的:
——冀州刺史王仲德督前锋诸军,开巨野泽入黄河;
——建武将军沈林子、彭城内史刘遵考率水军出汴水入黄河;
——龙骧将军王镇恶(前秦丞相王猛之孙)、冠军将军檀道济率步军从寿阳沿颖水攻向许昌洛阳;
——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将军胡藩向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
以上四路前锋军队会攻洛阳。
另外,在西侧荆州雍州方向,振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率偏师从襄阳出发,进抵关中南大门武关,以牵制关中后秦军。
北伐后秦
最后,刘裕亲自率领水军主力屯兵大本营彭城,待第一和第二路前锋开通通往黄河的水路后,再乘船进发,会同前锋诸军合力攻取关中。
刘裕告诫前锋各军:“若克洛阳,须大军至,未可轻前。”
可以说,刘裕的军事部署非常合理。因为作为北方庞然大物的北魏是什么态度,还需要观察观察,自己统帅大军坐镇后方,可以威慑北魏。
前锋主力以王镇恶、檀道济作为攻城拔寨的尖刀,进展神速,所向披靡。十月,王镇恶和檀道济即占领洛阳。晋军执行优待俘虏政策,把四千多人的秦军都释放了。这个举动让“夷夏感悦,归之者甚众”,大量后秦军士兵加入刘裕的北伐军。
面对河南之地尽失,后秦军队内部发生了2起内乱,皆是皇室子弟起兵造反,欲夺皇位。
公元417年2月,王镇恶等人见有机可趁,当即决定立即进军,攻打关中东大门潼关。后秦顶梁柱大将姚绍迅速平定内乱,并率大军驰援潼关。双方在潼关展开大战,结果以多敌少,竟然不敌檀道济、沈林子等人的绝地反击,秦军大败,潼关丢失。
此时的东晋军队因为太过深入,缺乏粮草,士兵多有想撤退。王镇恶在关中素有威望,竟然发动了老百姓捐献粮食,百姓争相送粮,晋军见此情景,士气大振。
收复河洛之地
前锋诸军拒守潼关长达5个月之久,直到7月刘裕终于统帅主力沿黄河向西抵达前线。
却月阵大破甲骑具装
原来北魏见晋军攻秦神速,感到唇亡齿寒,于是陈兵黄河北岸,阻碍刘裕舟师主力通过。刘裕于是派白直队登上黄河北岸,大摆“却月阵”,击破魏军甲骑具装,刘裕水军主力得以加速通过,支援前线。
关中之地
刘裕到达潼关后,命沈田子、傅弘之从南线攻击关中,绕至敌人后方,沈林子率军支援。而朱超石等人率军攻击黄河北岸的重要渡口蒲坂。
结果出乎刘裕意料,南线作为偏师,仅仅数千人的沈田子接连攻破武关,进军至峣柳,长安已经在望。
武关
后秦皇帝姚泓恐怕老家被抄,后路被断,亲率大军前来支援,双方在青泥展开对战。面对敌人数万大军,沈田子激励士卒,说大家现在身陷绝境,退无可退,唯有奋力向前,建功立业,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数千晋军在绝境中爆发,击败数万秦军,斩首万余,并随同沈林子援军顺势攻入关中。
南线偏师打得精彩万分,作为主力的北线攻击蒲坂的朱超石等却被击败,这就很尴尬了。
关中攻防战
眼瞧着北魏军队从后方逼近,主力部队却迟迟进展缓慢。这时,王镇恶提出了一个惊天计划,由熟悉地形的他率水军精锐沿渭水逆水而上,闪击长安。
不得不说,王镇恶很牛。
这一惊天之举,打破了当时双方对峙的平衡态势。定城后秦主力见晋军已经逼近长安北面的渭桥,便退守郑城,待回援长安。
攻灭后秦
屯军长安的后秦皇帝姚泓这时也慌了,忙派军至渭水防守,被大猛人王镇恶率军突入岸上,死战不退。晋军背水一战,气势如虹,后秦军不敌,败退而走,结果又碰上赶来支援的姚泓主力,秦军相互践踏,王镇恶乘势斩杀无数,姚泓只身逃回长安,却被尾随而至的王镇恶率军攻入城中,姚泓被迫投降,被刘裕送至建康,斩于市,后秦自此灭亡,关中之地时隔100多年终于回到晋朝手中。
刘裕北伐时东晋的最大版图
王镇恶此战惊天地,泣鬼神,得灭秦首功。作为关中人士的王镇恶功劳巨大,南方将领如沈田子等人很不服气,不断吹风,北人不可信。
第三阶段 关中之乱刘裕进驻长安后,颇有磨刀霍霍,经略赵、魏之地的想法。但人不可能一直顺风顺水,总有波峰波谷,起起伏伏。这是,刘裕留守建康的心腹亲信,最得力的助手,后方大总管刘穆之病逝的消息传来,朝中大权无人掌控,政局微妙。对于刘裕来说,刘穆之就好比萧何之于刘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政权稳固,压制门阀士族的野心,刘裕只得率军返程。临走前,他留下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镇守关中,并给儿子配备了王修、王镇恶、沈田子、毛德租、傅弘之等文武人才,北府军精锐部队也留了1万余人,加上数万后秦降军,刘裕认为守住关中问题不大。
哪知刘裕这才离开关中,北边的胡夏就按捺不住,起兵攻打长安。王镇恶、沈田子等人奋力抵抗,夏军才退,晋军内部却爆发了严重的内讧。沈田子假借刘裕命令,在军中诱杀了王镇恶,随后被王修处死。而王修作为刘裕托儿之臣,对刘义真等人平时约束较多,刘义真听信谗言,处死了王修。
外有胡人虎视眈眈,内部自相残杀殆尽,身在彭城,听闻消息的刘裕恐怕是直接惊呆崩溃了,这是什么剧本?
他只能赶紧让宝贝儿子直接跑路,让大将朱龄石率援军进关中替代他。
结果刘义真跑就跑了,边跑还边抢劫,以至于逃亡队伍根本跑不快,胡夏骑兵很快就追上队伍,赶来支援的朱龄石等诸多将帅为掩护刘义真阵亡,刘义真几乎是一个人跑回建康。
刚到手的长安就此丢失,刘裕本人也只能望西长叹。但对于此时声望已达巅峰,超过昔日桓温的刘裕来说,眼下有更重要的事等着他,那就是回朝篡位。
刘裕可能想不到,这场关中动乱给他的刘宋王朝带来了多么大的灾难,如此之多的统军将才和百战精兵损失,以至于他的儿子刘义隆在12年后北伐时,竟然找不出合适的统帅。
想想看,公元418年这场动乱陨落的大将,王镇恶(46岁)、朱龄石(39岁)、朱超石(37岁)、沈田子(35岁)、傅弘之(41岁)、蒯恩、王修、毛修之(先后被胡夏、北魏所俘),如果这些个当打之年的将领都活着,刘义隆也不会让平庸的到彦之统军北伐。
而凭借北伐,声望地位显赫无比的刘裕也在当年受封相国、建立封地宋国、受九锡之礼,刘裕已经做好篡位前的所有准备工作。
猛兽大哥
都知道淝水之战风声鹤唳没有北府兵阻击前军四站四胜伏见的兵哪会一退而败,刘玉气吞万里如虎谁知道季奴被软禁那几年,历史我们只知道结果,细节都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