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粮和社保的内涵,探寻“农闹”新名词引发的争议根源何在

勤奋的韭菜 2024-10-26 14:53:31

最近几年在网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农闹”,争议的焦点是“公粮”和“社保”的“公平”问题,这里查阅了很多资料,深度的解析下社保和公粮(农业税)问题,文章比较长可以收藏慢慢看,大家看完轻点喷哈!一定记得轻点喷,有不足之处欢迎指出

一、农业税(公粮也可以称之为税)和社保的发展历程(简述)

1、农业税的发展历程

农业税的改革历程

统购统销与农业税调整(20 世纪 50 年代 - 70 年代)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农业税与粮食统购任务紧密结合。在这个时期,农业税征收的粮食在满足国家财政需求的同时,也为保障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农业生产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农业税的征收标准和征收方式也在不断调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农业税变革(20 世纪 80 年代)

20 世纪 80 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税的征收主体由原来的生产队逐渐转变为农户个体,征收方式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为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各地在农业税的计算、征收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保证农业税征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农业税减免和取消(20 世纪 90 年代 - 2006 年)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开始逐步减免农业税。先是对贫困地区、受灾地区等实行减免政策,减轻农民负担。2005 年 12 月 29 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从 2006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农业税的取消,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三提五统” 是 20 世纪 50 - 2006 年间我国农村存在的一种集资收费制度。

1. 含义

三提:指的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农民收入中提取的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

公积金:主要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扩大再生产。例如,为购置农业生产设备、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垦荒地等提供资金支持。如果一个村庄想要修建灌溉用的机井或者购买大型收割机,公积金就可以作为资金来源。

公益金:用于农村的公共福利事业。像农村学校的修缮、敬老院的建设与维护、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等都需要公益金的支持。比如为村里的孤寡老人改善居住条件、为乡村小学更换桌椅等。

管理费:是用于维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机构正常运转的费用。包括支付村干部的工资报酬、办公费用等。例如,购买办公用品、支付水电费,以保障村委会日常办公的正常进行。

五统:是指农村中的乡镇统筹,包括教育费附加、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乡村道路建设费和优抚费。

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如补充学校的教学设备、支付民办教师工资等。在一些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农村学校维持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有助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计划生育费:用于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所需的各项费用。包括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发放避孕药具等方面的支出。

民兵训练费:是保障民兵训练活动正常开展的费用。例如,用于民兵训练场地的租赁、训练器材的购置以及民兵训练期间的生活补贴等。

乡村道路建设费:用于农村乡村道路的新建、维护和修缮。像农村的土路铺设成水泥路、对损坏的道路进行修补等都需要这笔费用。

优抚费:用于对农村优抚对象,如烈属、军属、伤残军人等进行抚恤和优待的费用。包括发放抚恤金、提供生活困难补助等,体现了对军人及其家属的尊重和关怀。

2. 存在的问题

农民负担过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提五统”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逐渐出现问题。由于缺乏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的管理,一些地方在征收 “三提五统” 时存在层层加码的现象,导致农民的实际负担不断加重,农民收入中用于缴纳 “三提五统” 的比例过高,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质量。

征收管理不规范:征收过程中存在随意性较大的问题。部分地区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征收,甚至存在强行摊派的情况。而且在资金的使用上,也存在透明度不高、监督不力的问题,有时资金并没有完全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造成了农民对 “三提五统” 制度的不满。

3. 取消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对农民负担问题的重视,2006 年农业税被取消后,“三提五统” 也随之取消,农民的负担得到了极大的减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

政务院规定:1950 年 2 月政务院规定在新解放区征收公粮的比率为 “不到农业总收入的百分之十七”,地方人民政府附加公粮不得超过正粮的百分之十五,即国家征收公粮一百石,地方附加公粮不得超过十五石。

1952 年以后:晚解放区:已经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区,1952 年施行统一全额累进税制,累进税率从百分之七到百分之三十止(一律不准再征附加税),这样减轻了大多数农民的负担。

1958 年以后:执行国家《农业税条例》以后,继续按常年产量,以比例税率计征。不同地区的平均税率有所差异,比如宁县在这一时期平均税率为 16%

二、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历程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初步建立阶段(1951 年 - 1966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1951 年 2 月 26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发布,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法规,标志着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建立。条例规定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劳动保险基金,职工退休后可按月领取退职养老补助费,计发比例根据本企业工龄长短确定。当时的养老金替代率能够达到 80% 以上。

机关与企业退休制度差异调整:1955 年颁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规定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这导致企业职工与机关工作人员退休金标准不统一。1958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放宽了退休、退职条件,提高了待遇,解决了企业和机关退休不一致的矛盾。此阶段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为个人不缴费、养老金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水平相关联,企业与机关各成系统。

停滞与恢复阶段(1966 年 - 1984 年):

文革期间的破坏:文化大革命对社会保险制度造成严重冲击,1969 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取消了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使之变成企业保险,形成以集体保障为主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正常的退休制度被迫中断。

恢复与发展:1978 年,停滞了 10 年的传统养老保险制度重新恢复并进一步发展。

社会统筹试点与探索阶段(1984 年 - 1991 年):

社会统筹试点推行:1984 年起,全国开始试点并推行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各省、市或县的劳动部门根据当年当地养老金的支出确定社会统筹基金缴纳比例,统一向企业征收,再根据需要返还企业,由企业负责发放。

个人缴费制度引入:1986 年 7 月 12 日,《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发布,决定国有企业新招工人一律实行劳动合同制,并首先在劳动合同制工人中实行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

改革推进阶段(1991 年 - 1997 年):

三方共同负担制度确立:1991 年 6 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宣告以《劳动保险条例》(1951 年)为基础的 “国家养老保险模式” 结束。养老保险统筹摆脱 “单位保险” 束缚,明确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职工个人也要缴纳一定费用,形成 “三支柱” 养老保险体制。

统账结合模式试行:1993 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建立 “统账结合” 的养老保险模式,即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1995 年 3 月,《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颁布,全国范围内开始试行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首次提出 “个人账户” 概念。

统一规范阶段(1997 年 - 2005 年):

制度统一推广:1997 年 7 月,《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颁布,正式向全国推广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的养老保险模式,统一了个人账户的规模和资金来源、企业缴费比例、养老金计发办法、基本养老保险范围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政管理办法。

账户比例调整:2000 年 12 月 25 日,《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调整了两个账户的比例,企业缴费全部进入统筹账户,不再支援个人账户。

完善与发展阶段(2005 年至今):

制度进一步完善:2005 年《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发布,养老金计发办法更加注重与缴费挂钩,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开始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并正式确认企业按缴费工资 20% 入统筹账户,个人按缴费工资 8% 入个人账户。

持续改革与调整:近年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如提高养老金待遇、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等,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社保农业税性质和目的,区别

社保

性质: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保障性、福利性、强制性、互济性等特点。它是基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国家立法强制实施,旨在为参保人员在面临年老、疾病、失业、工伤和生育等风险时提供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目的:主要是分散个人和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风险,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推动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例如,养老保险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医疗保险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失业保险帮助失业者度过难关等。

公粮(农业税)

性质:是一种税收形式,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在历史上,公粮是农民向国家履行的纳税义务,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目的:在古代,公粮主要用于维持封建王朝的统治和建设,包括供养军队、维持官僚体系、建设基础设施等。新中国成立后,公粮用于支持国家的建设事业,如工业发展、国防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同时也体现了农民对国家建设的贡献。

2. 缴纳主体和对象

社保

缴纳主体和对象(城镇职工社保):缴纳主体是用人单位和职工。用人单位按照规定的缴费基数和比例,从职工工资中代扣代缴一部分社会保险费,同时自身也要缴纳相应部分。例如,在养老保险中,单位缴费比例一般高于职工个人缴费比例。

缴纳主体和对象(城乡居民社保):缴纳主体是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居民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在规定的缴费档次中自主选择缴费金额,参保对象涵盖了未参加城镇职工社保的广大城乡居民群体。

公粮

缴纳主体和对象:缴纳主体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或农业生产单位。在土地改革后,土地分配给农民个体经营,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国家缴纳公粮。公粮缴纳的对象是国家,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组织征收

这里再补充一点就是大家争议的‘视同缴费”问题

适用范围和条件,养老保险视同缴费

国有企业固定职工: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前,国有企业固定职工的工作年限一般可视同缴费年限。例如,1991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开始推动养老保险改革,在此之前国有企业固定职工的工作年限可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14 年底开始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年限可视同缴费年限。这是因为在改革之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待遇由财政或单位负担,不需要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

复转军人:军人退伍、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其军龄一般可视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这体现了对军人服役期间贡献的认可,保障军人退役后的养老权益。例如,一名军人军龄为 10 年,退伍后到地方单位工作,其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在计算时会加上这 10 年的军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年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期间的年限在回城参加工作后,可视同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这反映了对知青群体在特殊历史时期经历的合理认定。

这里基本解释了一些大家争议的焦点,然后说说农业税(公粮)和社保的概念

农业税(公粮):本质是一种税,那么具有税收的基本特性,即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农民必须按照规定纳税,上缴的粮食或税款不会直接返还给农民个体,且征收标准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

社保制度:不完全强制,但有引导措施:城乡居民社会保险是由居民自愿参保,但政府会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居民缴费。

然后接下来说说部分自媒体和网友发明的新名词“农闹”所争议的焦点,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市基础养老金

城市基础养老金(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资金来源:由企业和职工缴费、财政补贴以及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等多方面构成。财政补贴主要用于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和特殊情况的支持,例如对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较大地区的补助。

缴费标准:缴费基数通常根据职工工资确定,有上下限规定。下限一般为当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 60%,上限为 300%。不同企业和职工根据工资水平在这个范围内确定缴费基数,缴费基数乘以缴费比例即为缴费金额。对于灵活就业人员,可在规定范围内自行选择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一般缴费比例为 20% 左右。

农村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资金来源:主要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构成。个人缴费是农村居民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在规定的缴费档次中自主选择缴费金额;集体补助在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组织中存在,例如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村集体可对村民参保缴费给予一定的补助;政府补贴包括基础养老金补贴和缴费补贴,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全额支付,缴费补贴根据居民缴费档次而定。

缴费标准:设有多个缴费档次,一般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档次和标准。例如,常见的缴费档次有 100 元、200 元、300 元、500 元、1000 元、2000 元等档次,居民可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缴费档次,每年缴费一次。

这里大家仔细看就能明白了这里面的争议和区别,城市平均收入高于农村地区,缴纳基数和农村是不一样的,包括灵活就业人员,缴纳比例都大于农村,其中有单位的人群,企业贡献了大部分,灵活就业的个人承担了20%,不管是农村还是个人国家都有相关的补贴政策,这个是按比例的,根据个人缴纳和企业统筹的,这就导致了最后大家的养老保险差异化较大。

再来说说各大自媒体博主闹的是什么,一方面的自媒体博主是对农民贡献了拿的少的不平,另一方面的自媒体博主讲的是按劳分配,更能体现公平原则,也有法可依,其实双方的争论,可能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一种声音是拿农业税(公粮)作依据肯定农民的贡献呼吁社会善待农村,这是没错的,农民的贡献不应该被遗忘,这本质是肯定农业税的社会价值,但是社保和农业税确实是两个概念,另一种声音做出反击说农业税等同于社保是“农闹”。从经济和法律上来看观点是对的,但不能简单的定义这就是闹,(公粮)农业税作为一种税,是具有无偿性,无偿性受益主体就是社会价值,社保作为自愿缴纳的一种,受益主体主要是个人。

然后再说说根源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来说,很少存在纯粹的农民,因为很多二代农民都进了城,除了部分80后和90后,00后基本没种过地,另一种声音说的是农民既有地种又能进城市打工,进可攻退可守,城镇人口完全脱离农村的(谁祖上还不是个农民)没有土地,社保是唯一的保障。

这点小编说说哈,两边都有体会,小时候种过地,大了上学城市就业,很多人以为农村人种地就能种出别墅,(那种地广人稀的大地主)当我没说,农村大部分现状是一人不过一亩三分地,靠种地那点收入是种不出别墅的,这么赚钱以中国这些垄断资本家也轮不到农民种地,大部分是老人在家种地,儿女出去打工攒起来的,而且绝大部分还是从事的底层工作,小编老家那里外地务工人员主要以服装加工为主。

再说说城市,城市里面可能拆迁一代还好大部分二三代其实比农村人还难,只能进攻没有退路,底层过得不好父母给不了房子的也只能背着房贷,一但失业社保就成了唯一的依靠,因为城市发展占用了原有的土地,而且城市生活出门就要钱,睁眼赚钱闭眼还贷。还一部分是脱离原有农村户口,进城市打拼的农民,自愿脱离了土地,第一代成功了第二代可能也会泯然众人,其实都一样,这个时候如果农村补贴和城市底层一样就容易激化矛盾,这也是另一种声音的不平原因。

究其根源其实是信息代差的问题,现在社会发展很快导致了农村和城市的不均匀,城市信息和农村信息的差异化,农村人很多人一辈子没去过北上广,只在自媒体上看到的,城市人都住着高楼大厦,闲暇时光的下午茶,开着豪车没事逛逛公园,以为敲敲键盘就能盖起来高楼大厦,城市人因为农村亲戚的断代,觉得农村人种种地就能种起来别墅,开个小车就能去城市溜一圈,田园生活好不惬意

其实大家都是一样,不管是城市底层也好农村人也罢,普通人都过得挺难,社保和农业税都是在为自己谋求福利,大家痛恨的是一部分人享受了时代的红利,利用规则过多的占用了普通人积累的生产资料,过度医疗尤为严重,尤其是上海的天价医疗费闹得沸沸扬扬,又在自媒体上大张旗鼓的标榜多么努力才有这样的成功,一方面割着韭菜,又要喊着灭绝那些呼喊的底层,这些人除了一些国外势力,还有一部分是既得利益者,总感觉有一股势力在挑唆对立,而且手段越来越高明,利用政策挑起农民和城市的对立,其实能拿到高福利的都不是一些底层,农村人和城市人是一样,农村的别墅和城里人享受的便利都是从夹缝中赚的,只不过现在大环境不好有些人可能夹缝都不想给了,挑起了这种无端的争议。#灵活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

我们什么事都不能一概的去怪罪到国家头上,国家一直在制定政策反哺农村的同时,提高城市底层的生活质量,政府也在制定政策限制这些人。还要应对国外一些势力,每年都有很多军人在默默牺牲付出,特殊原因是不能报道的,普通人由于生活压力只能从自媒体中获取认知,没有时间去过多的考虑这个问题,不好的评论也可能只是一时的冲动,其实仔细想想挑起争端最后的获利者是谁就知道了,这种争端的本质还是乱。所以大家相互理解,既得利益者扰乱了国家能逃往国外,但是普通的农民和工人,一但战乱来临我们无处可逃,只能一起共同努力死守我们的土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