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就是一个吞金兽,当年汉武帝挟文景之治所留下的丰厚财产对外发动战争都差不多把大汉给掏空了。明朝万历朝鲜之役几乎消耗尽了张居正时代的治理成果,以至于后金崛起时,明朝的国库捉襟见肘。可是李世民时候大唐开国才十几年,修生养息不到十年,整个大唐就敢对外发动大规模战争,灭突厥,征西域,灭吐谷浑,而且当时大唐还是一片治世。很多发烧友就惊奇当时李世民和他的大唐为何有这国力发动对外战争?
我的观点是打仗又不是做慈善,很多物资应该尽可能在对方的国土上解决,也就是以战养战、边打边抢,尽量不让战争负担转稼到国内。
而汉唐两个朝代的特点是,都没被后世异化的儒家给污染。像明朝那种出兵朝鲜打日本,还要自己带粮草,在半岛上吃点老乡的蔬菜还特么要付钱的事情,在汉唐将士的眼里那简直是无法想像。
唐朝时期,朝鲜半岛的新罗国向唐朝求救,说高句丽和百济打他。那唐朝作为宗主国当然要出兵干涉了。
但是与明朝不同的是,唐朝那是一边打一边抢。
比如唐太宗征高句丽。
虽然天策神将-李世民因为自己没有一战灭国而觉得耻辱,但是人家打得真牛逼。
就几个月的时间,拔了十座城(抢光了,大概率夷为平地了,反正没人了),抓了七万多高句丽年轻人带回去当奴隶。斩首四万多士兵,杀敌不可计数。仅安市城一战,唐军就歼灭高句丽十五万大军,缴获明光铠一万多副,战马五万匹,牛五万头,各类器械无法统计。
此后,唐太宗每年派军队去抢一次——抢钱,抢粮,夺人。
而且,唐军还坚决不接受投降。
到了唐高宗即位,发扬父皇的传统,有事没事派点军队去薅一遍——一直薅到最后的灭国决战。
高句丽灭国后,按理说有些土地要还给新罗吧,也要好好统治高句丽的土地吧?
唐朝君臣表示:我偏不。
唐朝直接把高句丽、百济两个国家的土地给吞了,顺便把这两个国家占领的新罗土地也给吞了。
这就算了,还要把这两个国家的大量人口送到中原当奴隶,最后干脆直接把高句丽和百济给灭绝了。
当然,后来新罗趁着薛仁贵在吐蕃战败,也傲娇了一把,想把唐朝吞并的土地抢回来,唐朝这才不情愿的把平壤以南的土地给吐了出来,但在平壤以北的唐军还是占着不走了。
由于朝鲜半岛被唐朝薅秃了,所以就产生了一个现象。
那就是高句丽人在唐朝当奴隶,新罗人在唐朝当奴婢。
比如高仙芝,因为是高句丽人,所以被人骂是吃狗肠的高丽奴——因为高句丽人都被抓到唐朝当奴隶了嘛。而且吃狗肠是朝鲜半岛地区的饮食文化,骂高仙芝吃狗肠,属于是唐代版刻板印象了。
另外,在唐朝的奴隶种当中,唯有昆仑奴(南亚的安达曼人)可以跟高丽奴(高丽在唐代已是高句丽的别称)齐名——高丽奴机灵,昆仑奴忠诚。
至于新罗婢,那就更好理解了。
高句丽之战,唐朝把整个朝鲜半岛都打烂了,男人不是战死就是被抓到了唐朝当奴隶,于是男女比例失调了。
众所周知,朝鲜半岛的美女可是相当多的,而且性格温顺,服从性强。于是,新罗婢就成为了奴婢市场的顶流。
到了唐朝后期,由于大量的新罗女性或偷渡,或被拐卖掳掠,或自己想方设法前往并留在唐朝,使得新罗的男女比例倒转,甚至影响了新罗王室选妃,光棍比例高企。
而且,唐朝人还特别喜欢养女仆。
除了新罗婢,还有胡姬也很出名——就是白种人女仆。
胡姬在唐朝,随处可见,酒楼标配了。现代影视剧和小说,还喜欢拔高胡姬的地位。其实胡姬类似于现代商务KTV里的公主,陪酒又陪唱,唱完别处浪。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白种人的长相。唐代就有人写诗嘲笑胡姬眼窝比水深,鼻子比山高,声音像锣鼓。
如果还看一些唐朝的民间记载,那唐朝还有更多的女仆种类。
比如说菩萨蛮。
菩萨蛮是一种词牌名,但唐代一些民间书籍中还说当时女蛮国的女仆被叫做菩萨蛮。
菩萨蛮到底是什么民族,女蛮国到底在哪里,不知道,我也没考证。
我认为是南亚或印度人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当然,看描述,也有可能说的是人腰——因为说女蛮国没有男人,只有女人。
当然,关于菩萨蛮的记载,由于我没考证,大家当个猎奇看一看就好了,别太当真。
但总之,唐朝人挺会玩的。
在唐朝前期,除了府兵制之外,唐朝还有兵募制。兵募是自愿报名的原则,而且是唐朝前期对外战争的重要兵源。比如唐太宗征高句丽,十万大军中,就有大量的兵募。
更有意思的是,唐朝只为兵募提供基本制式装备,粮草,免除赋税徭役,其它的都是兵募自备的。
简单来说,兵募基本上是自带干粮。但是,为啥唐朝前期还是有那么多人踊跃的参加兵募呢?
一是能够获得可靠的上升通道。
二是……抓到男的当奴隶,抓到女的当奴婢,抢了财宝当收入,摘了敌军人头能当官,换我,倒贴钱我也去啊!
不过后来兵募也废了。
一是因为战争太多,封官赏爵太多了,导致兵募的封赏通货膨胀了。
二是天下承平日久,而兵募需要的兵源是那种军事素养非常高的良家子,天下太平后,内地没啥人愿意折腾了。
除了唐朝,那汉朝又是怎么个操作呢?
汉朝的使者出去,那都是友好地邀请别人跟汉朝做生意的。比如大宛,汉朝要买汗血宝马。大宛因为丝绸之路,富起来了,又觉得汉朝很远,奈何不了自己。
大宛确实很远,从长安出发的距离,比亚历山大东征还远,比古希腊到印度还远。
那就没办法了。汉军远征两次。
第一次人少,汉军6000正规骑兵带着两三万恶少年组成的杂牌军,半路就跑了一半。所谓恶少年,就是社会闲杂人等,俗称打流的。
第二次人多,但还是少量正规军,加恶少年、囚犯、犯罪吏员、流寇、商人的配置,总共六万人开过去,一路灭国,一直灭到大宛。
你看汉朝派过去的军队,都是些啥成分,啥配置,明摆着就没打算讲什么仁义道德,就是来整人的。
果然,大宛城一投降,做生意的事情就忘记了,把汗血宝马搜刮了一道,然后立了个大宛王。
而这个大宛王,当了没几年国王,就因为穷尽国力谄媚汉朝而被大宛人斩了。
大宛人斩了汉朝立的大宛王,又怕汉朝降罪,最后把新王的王子献给汉朝当人质,且从此隶属于汉朝,西域都护府设立之后又隶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同时每年进贡,这才安稳了下来,每年和汉朝友好地做生意。
对了,汉唐的朝贡和明清的朝贡是不一样的。
明清的朝贡,是一种所谓的正统站位下,具有一定贸易性质的经济援助。所以明清的朝贡,是赏赐远大于贡品,几乎和倒贴钱没有区别。
而汉唐则相反,朝贡那是你们附属国的应尽的义务。赏赐当然也是有的,礼数嘛!
一般是多少呢?
根据贡品的价值,按标准赏赐一些手工艺品。
像外臣(即属国),一般颁赐“十段”,分别为锦一段、绫一段、罗一段……反正就是些纺织品、工艺品之类的东西。
这感觉,就像送个伴手礼,做个纪念的感觉。
当然,安史之乱后,有些国家因为平定安史之乱有功,所以朝贡赏赐就不一样了,那就是后话了。
综上,我实在想不到汉唐扩张变穷的理由。
除非扩张到了极限,扩张收益和投入不成正比了。
如果能够这样扩张,我希望还能再多一点,再大胆一点,再猛烈一点。
上弦月
汉代漠南的战争都是赚的,每次都能抢牛羊无数,但是进攻漠北就次次损失惨重,汉武帝穷兵黩武就是落在了他要持续进攻漠北,消灭匈奴王庭。唐朝经营西域是赚钱的,因为丝绸之路太繁华了,安史之乱之前,甘凉道是上交财赋是全国第二,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西域失手,这条财路才断了,东南和巴蜀才成为朝廷最重要的财赋来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