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新书包被骂虚荣,奇葩一幕全网声讨

吃瓜的小脑斧 2023-04-20 11:18:53

01

最近,小某书上有个热帖,激起不少人的共鸣。

小女孩用了5年的旧书包破洞了,想买个新的,便写信给妈妈。

为了得到妈妈的支持,她写明最近同学都换新书包了,甚至卑微的认为这是自己的虚荣心作怪。

担心被妈妈拒绝,她懂事的又加了一句:

“我知道虚荣心是不能有的,但我真的想要。

如果你嫌贵的话,可以拿我自己的钱去买。”

孩子字里行间都是在否定自己,五年级了,想买书包还得写申请书。

要是这样还不买,孩子该多伤心啊,而且书包真的破洞了。

但即便如此,妈妈依旧犹豫不决。

并在网上列举了种种可以不给孩子买新书包的理由。

最后说道:

“不想买,不是买不起,而是担心自己对孩子物质方面的有求必应,养成孩子虚荣的性格。”

很难想象一个“新书包”会成为虚荣的代名词。

孩子只是想要个书包,又不是爱马仕,何况网上热销的少女款书包也就二三十块。

难道只有背着破书包才是正常的吗?

明明是正常需要,却被说成是虚荣,简直离谱至极。

年少不得之物终将困其一生,于这个小姑娘而言,或许就是那个书包。

日本心理学加藤谛三在《我们为何如此不安》中写道:

“人要学会评估自己,要敢正视自己的需求,然后去解决需求,这是一生的难题。”

可惜,这个难题的源头正是很多家长,他们总喜欢指责孩子不懂事,限制孩子欲望。

刻意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制造不必要的苦难。

明明在外面已经很抠抠搜搜了,但还是会被家里人说大手大脚。

仿佛不配拥有好东西是常态,追求美好是错误的。

02

但如果基本的需求都无法满足,总是被否定、被打击,甚至被说成虚荣心。

那么,就很容易陷入怀疑和内疚之中,觉得自己很糟糕。

比如,有网友小时候用小洋人瓶子当水壶,一个瓶子要用一年多。

同学有新水壶了,他也想要一个,但妈妈不给买。

结果就是,她为了不用“小洋人”水壶,只能撒谎说瓶子丢了。

还有小时候的那种“小包纸”,五毛钱,下学买了一包香香的觉得很开心。

拿回来后妈妈特别生气的吼着说,你知道吗那是有钱人用的,我们用不起。

比如有网友小时候只有一件外套,要么穿这个外套,要么就是校服了,天天穿天天穿。

后来拉链坏了,她说能不能给我买个外套,父母说这是虚荣心,故意把拉链弄坏。

很多人难过之后,便再也没什么东西有好奇心,也没有喜欢过什么东西了。

但这种小事往往难以忘怀,久久回想,必是伤害。

最后成为刻在骨子里的自卑。

比如,穿着最便宜的舞鞋,一个星期就被大脚趾顶出一个洞。

即使走在路上总觉得全世界都在盯着自己的大脚趾看,也不敢让父母买新鞋。

甚至长大了,还是会自卑。

有什么喜欢的东西爱买很多份,但还是会不自信。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国产剧,有一段话记忆犹新:

有些人,童年吃过的苦,挨过的饿,后来长大了生活在你我身边,你看不出他和你有什么区别。

但是遇到关键事的时候,他会按他童年的本能做出决定。

就像这位网友,小时候没有一分零花钱,现在即使用手机支付。

但依然喜欢在兜里揣一堆十块二十块的现金,因为有种带零花钱的感觉。

作家埃德加布莱索曾说:

“如果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穷人’,他一辈子都会是个‘穷人’。”

人的认知能力可以发展和积累得很快,但是处理情绪或者感情的能力却不容易改变。

童年时的感受和观点常常影响成年后的行为方式。

因为他们把真实存在的自我基本排除于意识之外了。

只将余下的那很小部分的真实存在的自我当成了全部的自我。

03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很热门的话题叫“我的童年报复性补偿行为”

阅读量高达6.8亿,参与讨论的人数也近4.6万人。

无数人在讲述那些童年时期被压抑、不被允许拥有的东西在成年后疯狂补偿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我妈经常给我穿她的旧衣服。

导致我现在就是喜欢买衣服,隔三差五的买,衣柜装不下了就把旧的送人继续买,经常衣服吊牌都没摘就不穿了。

小时候,不准打扮,买个新头绳都要被骂好几天,上大学后开始疯狂服美役。

小时候,不给买玩具,现在30+了还买一堆堆盲盒手办。

小时候从来没有喜欢什么就能使劲吃的经历,都是吃一半不尽兴的感受。

于是长大后吃喜欢的东西时完全没有任何克制性,经常吃到胃不舒服后悔,但下次依然。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心理动力学理论中提到一个“自卑与补偿”理论。

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期遭遇创伤,内心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那么他的心理就会“卡”在那个时间段,内心之中就会出现一个受伤的“小孩”。

为了保护和照顾这个“内心的小孩”,补偿机制就会被触发。

而长大后能够买那些自己想要的“新书包”,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内心的自卑和不安。

可是,这些并不会直接消除童年的遗憾或匮乏的感觉。

就好像内心已经有一套成型的处理机制,会在获得后迅速把那份满足感降低直至清零。

比如“小时候父母逼我亲手将心爱的小熊从窗户扔出去,每次想起它,都会偷偷掉眼泪。

现在我买了一屋子像它的小熊,个个像它,个个不是它。”

这种感觉大概就是,心里有一个窟窿,长大了以后费尽心思想补上。

但到头来没有一个东西和这个窟窿的形状匹配,那个窟窿还是那个窟窿,空荡荡的透风。

04

而童年经历“满足”的小孩,成年后很少有这样的“报复性行为”。

“从小就不缺物质,妈妈每天都会给零花钱,也会提醒买东西就选好的,不要瞎买。

零花钱从小就爱存着,越长大越朴素,只买自己需要的物品。”

苦会流向能吃苦的人,爱会流向不缺爱的人。

所以,有些苦能不吃就不吃,有些爱,能给就尽量给。

其实,一个正常的,温馨的,宽松的童年,是父母能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因为它甚至能让孩子有机会,领悟到幸福和勇气的秘密。

这是人世间顶好的东西了,就算缘法不足领悟不到。

但至少这样,他成长后,就不会极度的渴望,那些他其实并不需要的繁杂物质。

或者无序欲望来过渡补偿,自己有所亏欠的童年。

在遇到坎坷的时候,他也能从童年生活中,提取到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困难。

毕竟困难往往总是转瞬即逝,而温暖你的时间却永恒的矗立在那里。

相反,你加之于他的束缚越多,他未来挣脱这些束缚就越难。

无绳自缚,最是难解。共勉!

0 阅读:3

吃瓜的小脑斧

简介:但心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