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中国教授,徐思远却公然在课堂上宣传美国,贬低中国,甚至还对学生们进行洗脑,在生下孩子后,徐思远不顾妻子反对带着一家人跑到向往的美国。
而为了讨好美国人,融入他们的社交圈,徐思远在社交媒体上开始极端发言,抨击国人,赞扬美国,甚至扬言要让儿子成为那101%的美国人,不会让儿子学中文。
那么如此热爱美国的他现状如何?而作为教授的他又为何现在如此剑走偏锋?
剑走偏锋
徐思远出生在一个普通但充满书香氛围的家庭,父母都是朴实的知识分子,对徐思远寄予厚望,从小便着重培养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在父母的悉心教导和鼓励下,徐思远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成为了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学霸,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徐思远顺利考入了东北财经大学,主修经济学专业。
在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大学毕业后,徐思远凭借出色的学术表现和专业能力,成功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备受学生喜爱的经济学教授,在东北财经大学任教期间,徐思远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不仅如此他多次在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在国内经济学界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一颗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
除了事业的顺利,徐思远也收获了美满的爱情,与一位温柔善良的女子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组建了幸福的家庭,他们在北京购置了房产,过上了安稳而惬意的生活,成为了许多人羡慕的对象。
然而,一次偶然的国际经济学术研讨会,改变了徐思远的人生轨迹,在这次研讨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经济学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经济领域的前沿问题。
而徐思远作为国内经济学界的代表之一,有幸参加了此次盛会,在会议期间,他结识了一些来自美国的知名学者,这些学者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也给徐思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些学者穿着时尚的西装,佩戴着名贵的手表,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种自信和从容,他们谈论着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的经济理论,分享着在美国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让徐思远对美国充满了强烈的向往。
回到国内后,徐思远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觉得自己虽然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那些美国学者相比,自己的生活显得过于平淡和单调,缺乏激情和挑战。
他认为,只有去美国,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学术抱负,才能过上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
于是,他开始频繁地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播美国的自由、平等精神,甚至不惜贬低中国文化,称中国文化低级,试图对学生进行洗脑,而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许多学生和同事的不满,但他却不以为然,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移民美国的决心。
移居美国
2018年,徐思远的妻子怀孕了,这让他看到了移民美国的最佳时机,他觉得,在美国孩子可以在一个“自由”“平等”的环境中成长,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以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徐思远不顾妻子的反对,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大学教授的职务,卖掉了在北京的房产和汽车,断绝了与亲朋好友的联系,带着全家人踏上了前往美国的班机。
在飞机上,徐思远的心情无比激动,他幻想着自己在美国的美好生活,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他们会住在纽约上东区的高级公寓,每年夏天还可以去汉普顿度假,孩子会在顶尖的学校接受教育,自己则会在知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担任重要职务,成为经济学领域的领军人物。
然而,现实却给了徐思远当头一棒,当他怀揣着简历,信心满满地向美国的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投递申请时,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
原来,他在国内的学历和学术成就,在美国并不被完全认可,再加上语言沟通障碍和身份问题,他的求职之路异常艰难。
许多学校和机构甚至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给他,就直接将他的简历扔进了桶,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徐思远感到无比的困惑和失落,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在国内如此优秀,为什么到了美国却处处碰壁。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思远一家的积蓄逐渐减少,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维持生计,徐思远不得不放下曾经的骄傲和尊严,开始从事各种低端劳动工作。
他先后当过网约车司机、外卖员、清洁工和洗碗工,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却只能赚取微薄的收入。这些工作不仅辛苦劳累,而且还经常遭到美国人的歧视和侮辱。
有一次,他在送外卖时,遇到了一位白人顾客,对方因为对餐饮订单不满,竟然直接动手殴打他,把他揍得鼻青脸肿。
但是徐思远不敢还手,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甚至还有一次,他的出租车在路边被小偷盯上,小偷趁他不备,直接把车开走,之后抛弃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徐思远不仅丢了车,还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让原本就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
极端发言
在生活的重压下,徐思远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将自己所遭受的一切苦难都归咎于自己的“中国血统”,认为是因为自己是中国人,才会在美国受到歧视和排斥。
所以为了获得美国社会的认同,他开始在社交媒体上疯狂地发表抨击中国文化的言论,甚至公开表示要让未出生的儿子成为“101%的美国人”,不会让他学习中文,也不会让他过中国的节日。
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讨好美国人,证明自己已经完全融入了美国社会,但他的这些言论并没有得到美国社会的广泛认同,反而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感和厌恶,甚至在美国的华人圈子里也变得不受欢迎。
日子一天天过去,徐思远在美国的生活并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得到改善,反而变得越来越艰难。他每天都在为了生计而奔波忙碌,却始终无法摆脱贫困和歧视的阴影,他开始怀念在国内的稳定生活,怀念那些曾经与他一起探讨学术问题的同事和朋友,怀念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最后他意识到,自己当初为了追求所谓的“美国梦”,抛弃了祖国和文化根基,是多么愚蠢和可笑的行为。
在经历了长期的挣扎与失败后,徐思远终于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他逐渐明白,美国并不是他想象中的天堂,所谓的“美国梦”也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
徐思远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冲动和无知,后悔自己曾经发表的那些伤害祖国和人民感情的言论,他希望能够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错,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找回自己曾经失去的一切。
于是,徐思远开始在网上表达想要回国的想法,他删除了所有辱华言论,试图重新与中国社会建立联系,他开始教儿子中文,重新接触中国文化,希望能够让儿子了解自己的根。
然而,他的悔悟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同情,很多人认为,他的困境完全是咎由自取,对他的回国意图嗤之以鼻,他们觉得徐思远当初为了追求所谓的“美国梦”,不惜抛弃祖国和文化根基,现在混不下去了才想着回国。
小结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如今徐思远不被国人接受的现状完全是咎由自取,希望他能认清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