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中部西侧,乐安河下游,鄱阳湖东南。东与江西弋阳县、鹰潭市、贵溪市毗邻,南与鹰潭市余江区交界,西与余干县接壤,北与景德镇市乐平市相连,与鄱阳县隔乐安河相望。县域总面积1141平方公里,辖6个镇、6个乡,常住人口35.06万人,县政府驻陈营镇。
万年县,因设县建治所于万年峰南得名。万年地处怀玉山系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境内东南部有群山起伏,其中一座山峰名为万年峰。万年峰得名源于当地民众的祈愿活动。唐末,峰下吴、饶、李、黄、夏等姓筹资建寺庙一座于顶峰,当时人们愿此庙永立万年,不受侵扰,遂名万年寺,峰沿庙名,故名万年峰。万年设县时,县治设在万年峰南库田畈,县名便以此山为名,故名“万年”。
万年县古时别称“姚西”,因旧时县城设在姚源之西而得名,旧时“姚西”名胜古迹较多,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姚西十景”。分别为:万斛松风(青云塔)、双峰藜火、桃源曲水、龙池潭影、奇壁樵歌、东梁烟柳、竹屯渔火、奎光映月、星山雪霁、古阳夕照。迄今为止,当地以“姚西”命名的地名实体还有不少,如青云镇有姚西居委会,县城丰收工业园有“姚西路”,姓名字号带“姚西”字的古今人物和商业牌号更是不可胜数。
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今万年境域分属豫章郡鄱阳县和馀汗县地。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境域分属鄱阳县东南境、馀汗县孝诚乡、乐安县西境、葛阳县西境。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境域分属鄱阳县东南境、弋阳县西北境、馀干县孝诚乡。唐永泰元年(765年),境域分属鄱阳县东南境,馀干县万年、政新2乡,乐平县西南境,贵溪县北境,并一直持续到明朝正德年间。
明朝正德初年,当地岁饥吏虐,而且处于四县羁縻地带,山深岭峻,政治荒疏,鞭长不及,遂爆发王浩八、余乾七领导的农民起义。他们以桃源洞为据点,转战五六年后被镇压。起义结束后,为了加强对当地的管理,总制陈金、任汉等奏请设县。正德七年(1512年),割鄱阳、余干、乐平、贵溪4县交界之地设万年县,县治库田畈(今青云镇),隶饶州府。清沿袭明制,仍属饶州府。中华民国成立初年,直属省辖;1914年,属浔阳道;1926年,再次直属省;1932年,属第五行政区:1935年,属第六行政区。
1949年4月28日,万年县解放,属浮梁专区。1952年,浮梁专区和上饶专区合并,改隶上饶专区。1959年1月,县治迁陈营镇。1971年,上饶专区改称地区,属上饶地区。2000年10月,上饶地区撤地设市,属上饶市。
1995年,一支中美联合农业考古队在万年县的考古发掘有了重大发现,县境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两洞穴发现有栽培稻植硅石和水稻孢粉分析信息,表明它们是现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它与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发现的距今1万年前的栽培稻交相辉映,表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起源地。这一考古新发现使世界水稻生产的历史前推了4000多年,被评为“八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2012年,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为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的万年县亲笔题下“野稻驯化,万年之源”。
万年县是中国栽培水稻的起源地之一,更有“万年贡米”驰名全国。万年贡米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万年贡米原名“坞源早”,因明代皇帝食用后大加赞赏,遂传旨“代代耕作,岁岁纳贡”而得名。
万年贡米只生长在山脚下的300亩水田里,属野生稻,一年栽一季,生育期175天,采用传统的农耕方式耕作,亩产仅300斤。万年贡米秆高芒长,沐自然之精华,饮四季之山泉,其芒似针,其形若梭,其白如玉,煮之软而不黏、柔糯可口,有“一亩稻花香十里,一家煮饭百家香”之誉;酿酒入口醇香、回味悠长,有“杯酒满厅香”之称。
“万年贡米”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明朝进贡朝廷后成为“代代耕作,岁岁纳贡”的贡米,清时各州县纳粮送京,必待万年贡米运到,方可封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