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女儿被要求天亮才能回家?这种父母,不发脾气却更伤人!

正能量的女神 2023-05-14 16:08:59

内容很简单,博主两岁半的女儿小满,凌晨两点半想出去玩,妈妈同意了,但和她约定要一直逛到天亮,期间孩子的情绪波动以及母女俩的沟通,都被记录了下来。

视频开头,母女俩还在家里,妈妈问女儿想好了吗:

“就是不睡觉对不对?”

“就要出去玩是不是?”

“那你今天还要不要回来了?”

“一直玩到天亮可以吗?”

两岁的小丫头脸上洋溢着“马上就能出去玩”的快乐,嘴上漫不经心地回答着“可以”“嗯”“是”。

下个镜头,妈妈就牵着女儿的手,在马路上闲逛。

凌晨三点的时候,小满还活力满满地在隧道里跑来跑去,妈妈问她“你要不要睡觉”时,小满回答“不睡觉”的声音响亮又轻快。

妈妈却开始泼冷水:

“你记着你现在开心的样子啊。”

“等会你哭的时候,你就想一想你现在开心的时候。”

妈妈不停强调着“今天不睡觉了”“答应我的要做到”,句句后面都跟着“好吗”“可以吗”。

视频里可以看到,小满每次听到妈妈这样说,就会变“蔫儿巴”一些,低着头不说话,也不看妈妈。

凌晨四点,小满终于说了句“我现在要睡觉”,妈妈却直接撒开女儿的手,很大声地:“啊?”

然后直接拒绝:

“不可以宝宝,不可以。”

“出门时我们已经约定好了对不对?”

“不到天亮不能回家不可以睡觉!”

然后,事情开始朝着奇怪的方向发展。

小满往妈妈怀里扑,妈妈却边后退边说“站好!好好说”;

小满带着点哭腔,跟妈妈撒娇说想回家睡觉,妈妈说“你困了可以坚持住”;

小满说自己手冰凉凉,妈妈说“你跑快点就不凉了”……

凌晨五点,小满开始抗拒妈妈的录像,但妈妈同样拒绝,还美其名曰是“纪念一下”。

将近凌晨六点,小满情绪崩溃,开始哭,低吼,还用小手拍打录像的手机。

妈妈的声音却透露出克制不住的愉悦,连连哈哈大笑,嘴上不停追问,要小满承认错误。直到小满明确表示“我要妈妈给我擦眼泪”“我要妈妈牵我回家”,视频才彻底结束。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后续,小满妈妈发布回应:

不难看出她对自己这个解决办法还挺满意,好像确实也立竿见影:

评论区有人分享自己也曾用过类似的办法:

用一句话概括这种教育方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对孩子来说,会有什么影响呢?

我们不妨先仔细分析下,妈妈这段行为的潜台词。

她一遍又一遍地问“是不是”“对吗”“可以吗”——

看似给了孩子选择的空间,但只要结合一下当时的场景,就不难体会到孩子当时是没办法拒绝的——妈妈也在暗中引导孩子促成如今的这个局面,她一开始就是抱着“要给孩子个教训”这么个目的来的。

除此之外,妈妈一连串的“你看这外面有小朋友吗”“为什么你不睡觉呀宝宝”“妈妈陪你出来是为了保护你的安全”“你不要找事儿”——

也都是在借机教育女儿,为了加剧她的愧疚感和负罪感,让女儿对“晚上不睡觉”这件事形成痛苦记忆和条件反射。

至于妈妈最后的笑容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感受,换位思考一下很容易体会到:

如果你情绪崩溃时老公在旁边嘎嘎乐,可能还不痛不痒地说两句“你看我早就说这样不行吧”“谁让你不听我的呀”……说真的,搁我是要直接给他一拳的!

可惜小满不能这么做,她年纪太小,拳头根本没威力,即便做了肯定又会被继续教育。果然,妈妈这样说:

“你这样做得对吗?”

“你可以踢妈妈吗?”

“你要跟妈妈说什么?”

评论区说小满这娃嘴太硬,可她是跟谁学的呢?

父母跟孩子较劲,坚持要孩子认错、证明自己是对的,这个行为本身就说明家长自己的心智还不成熟。

反复强调“约定”,好像是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让她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却刻意忽略了自己在身体、智力、经验等各方面,都是全面碾压孩子的。

一时“放手”也只是为了让孩子摔个跟头长长记性,以后才能对自己更加言听计从——假平等、真控制,起心动念就是歪的。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教育方式,本质上就是把“一定要争个高低输赢”的信念传递给孩子。孩子学到的,自然就是也要在关系中不断对抗。

就像小满,明明一开始还能正常表达自己的诉求,反而到最后,面对妈妈(胜利者般)的笑容和追问时,她却紧绷着说“我不要跟妈妈说”。

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后遗症。

小满妈妈的做法,其实彻底动摇了小满的安全感:

于她来说,父母不再是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求助、投靠的温暖怀抱,甚至在父母面前要比在外人面前更紧张,“绝不能输”“绝不能犯错”这样的念头时常在脑海中萦绕。

橡皮筋绷久了都会断,何况是人?

要平等,是在爱里的平等

评论区有人问,如果不像小满妈妈这样解决,那小孩子大晚上哭闹非要出去玩,应该怎么办?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插曲。

我上周末约了朋友逛街,说好吃过晚饭再回家,结果她突然改了主意,坚持要回家。可能是妈妈的第六感吧,推开门一看,三岁半的女儿正在餐桌旁和姥姥对峙……

姥姥见她回来,立刻开始诉苦:“我辛辛苦苦做了一大桌子,说什么也不吃,怎么哄怎么喂都不行,小冤家!”

她用眼神制止,走到餐桌旁摸了摸女儿的头,小丫头低着头不说话,拿勺子在桌上画圈圈。

她看了看桌子上的菜,都是平日里常吃的呀。她想了想,转身进厨房快速蒸了碗鸡蛋羹:“啊妈妈好饿呀,这鸡蛋羹好香,宝贝要吃吗?妈妈可以分你一半!”

小丫头拿起勺子吃了两口,又放下了。这时姥姥从小丫头椅子后面经过,她看见女儿也跟着转了下身子,故意始终背对着姥姥——看来不是食物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她用食指轻轻捅了捅女儿胳膊,又故意小小声地问:“是不是姥姥欺负你啦?”小丫头眼睛亮了一下,瘪瘪嘴,好像有点委屈,但还是没说话。

姥姥一边擦灶台一边念叨:“老要吃那些洋玩意儿,连点蔬菜都没有,哪有我做的家常菜好吃!我看你像个披萨!”

这下全明白了,她摸了摸女儿的头,给老公发消息让他带块披萨回来。

后来吃饭时聊起此事,她说:

“一块披萨有啥的,孩子想吃啥就给她吃啥呗,以后人生不如意的事儿多了去了,我们干嘛非要在一块披萨上为难她。”

“其实姥姥平常也是会尽量满足丫丫的,只是那天气上头了偏不想答应,明显已经从食物问题升级成情绪问题了。”

“怕她下次还想吃?想吃就吃啊,怕不健康就让她爹多带她出去跑跑跳跳,我再多做点她喜欢吃的油麦菜和芥菜呗!”

——听着就比直接逼孩子吃饭、让她连吃一周披萨,要麻烦多了,但你能感受到,在这个故事里,流动的是爱和包容,而非严厉、恐惧、对抗。

心理学者李雪曾说亲密关系走向权力争夺是容易的,“到底听你的还是听我的”“这事儿谁对谁错”……但走向爱,是困难的:

“走向爱的关系,大家焦点是我清晰自己的需求,同时也去倾听、理解你作为我之外的一个个体,有着怎样的感受和需求,然后尽可能地去满足双方。”

这放在亲子关系中也是适用的,允许孩子自己做选择,承担不吃会饿、不睡会困之类的自然后果,而不是用人为干涉的、带有惩罚性质的逻辑后果让孩子“长记性”。

就在前文这条半夜遛弯的视频引发争议后的两周,小满妈妈又发布了一条新视频,是女儿的背影,配音是“希望我的女孩诸邪避退百事无忌平安喜乐万事如意”。

大概所有的父母都怀抱此愿,那不如就从几点睡觉和吃什么开始,先如了孩子的意。

0 阅读:2
正能量的女神

正能量的女神

情况不会转变,管理之道在于转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