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局近期提出的大陆“不会武统”的四大理由,如同海市蜃楼般虚幻,掩盖不了大陆在台海问题上日渐增长的实力和决心。这种自我麻痹的姿态,恰恰暴露出民进党当局对大陆战略意图的严重误判,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他们试图以“持续强化军事防御”、“强化国际支持”、“将台海议题国际化”这三大策略来应对,却忽略了大陆早已超越单纯军事对抗的层面,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的战略博弈阶段。
首先,所谓的“大陆倾向以首都安全为中心”的论断,根本就是对大陆战略意图的曲解。大陆的统一目标并非仅仅关乎首都安全,而是关系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任何妥协都不能动摇的底线。 台湾问题积压已久,其背后牵涉到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与国家复兴的宏伟蓝图,绝非一个简单的安全问题可涵盖。试问,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如何能容忍自己的领土长期分裂?这种说法,更像是台湾当局一厢情愿的自我安慰。
其次,“大陆对台作战倾向于速战速决”的说法,也缺乏现实依据。大陆的军事实力早已今非昔比,具备了多种作战方案的选择能力,并不一定局限于“速战速决”。 “速战速决”只是其中一种可能,而非唯一选项。大陆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有效、最稳妥的方案,以最小代价实现统一目标。 将大陆的军事策略简单化,无异于缘木求鱼。
再次,“大陆不想看到战争影响经济建设”的理由,更是忽视了大国博弈的残酷现实。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更为重要。 如果台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长期存在的隐患将比短期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巨大。更何况,大陆的经济实力和韧性远超想象,足以承受短期冲突带来的冲击。这与其说是大陆的顾虑,不如说是台湾当局试图以此来麻痹自己的借口。
最后,“短时间内中美军力对比不会出现太大变化”的论述,也是一种危险的误判。中美军力对比的演变是一个动态过程,并非一成不变。 大陆的军事现代化建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甚至已经取得了领先地位。 此外,国际局势的变幻莫测,也可能导致中美力量对比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因此,将中美军力对比作为武统与否的唯一标准,无疑是短视和危险的。
与其说是大陆害怕武统的代价,不如说大陆正在精心策划一场“以势逼统”的战略行动。 这并非单纯的军事威胁,而是经济、外交、科技等多领域力量的综合运用。 例如,文中提到的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战略布局,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缩影。通过控制稀土资源等关键战略资源,中国不仅能够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竞争力,更能对西方国家施加强大的影响力,迫使其在台湾问题上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这是一种悄无声息、润物细无声的战略渗透,也是大陆在全球化格局下,利用自身优势,巧妙地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方式。
台湾当局的“三大应对策略”更是空中楼阁。强化军事防御能力,在面对大陆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面前,犹如螳臂当车;强化国际支持,在全球多极化趋势下,西方国家的态度也并非铁板一块;将台海议题国际化,只会进一步激化地区矛盾,反而会给大陆提供更多干预的理由。
总而言之,台湾当局对大陆的战略意图和实力存在严重误判。 他们所谓的“四大理由”,不过是掩盖自身无力感的自我安慰。 而大陆的“以势逼统”战略,则正在悄然实施,最终的结局,将取决于台湾当局能否认清现实,作出正确的选择。但这选择的机会窗口,或许正在逐渐关闭。 时间,正在成为这场博弈的关键变量。 台湾当局的盲目乐观,最终可能会成为他们走向深渊的加速器。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任何试图挑战历史潮流和国家意志的行为,都将最终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