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河南,除了必打卡的大相国寺、龙亭铁塔、清明上河园之外,更有包开封府,作为北宋时期的历史古迹,自然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朋友前来旅游,然而在准备来开封府之前,历史的文化也应该知道,不然就是纯粹的看热闹了,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开封府。
开封府历史变迁
开封府,坐落在河南省开封市包公东湖北岸,不仅是北宋时期京都官吏行政与司法的核心衙署,更是被赞誉为天下首府,如今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开封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即公元907年,距今已有超过千年的历史。
五代时期:后梁太祖在开平元年以汴州为都城,并赋予其“东都”的尊称。此时,汴州也晋升为开封府,管辖范围涵盖了15个县,其中浚仪、开封均作为附廓县存在。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国都迁移至洛阳,开封府也随之更名为汴州。
后晋高祖天福3年:开封成为国都,并更名为东京,而洛阳则被称作西京。汴州也再次恢复为开封府的称呼。随后的后汉时期,其建置与后晋时期保持一致。
后周太祖广顺元年:汴州被定为东京。
北宋太祖建隆元年:陈桥兵变后,开封正式成为国都,并更名为东京。
元代:河南江北行中书省设立,开封成为其省治所在地。此时,开封府被撤销,由南京路直辖郑、许、陈、钧、睢等五州及21个县,同时直接管辖17个县,总计38个县。
清圣祖康熙元年:开封城池得到重修,省治、府治、县治均迁至祥符,即现在的开封市。
1913年,府制被废除。
如今的开封府
现今重建的开封府,占地面积超过60亩,建筑面积达到1.36万平方米,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映成趣。在建筑布局上,它以府门、仪门、正厅、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潜龙宫、清心楼、牢狱、英武楼、寅宾馆等众多殿堂和楼宇。
走进包公祠
谈及开封府,自然少不了提及那位令人敬仰的包青天包拯。除了包拯之外,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开封府共历经183任府尹,其中包括了诸如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等历史名人。
包公祠在包公湖西畔,园区占地1公顷多,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东侧为灵石苑,由石雕、水榭构成,典雅别致。
值得一提的是,包公祠里的包公铜像,高3米多、重达2.5吨,二殿展有包公的出仕明志诗、包公家训、墓志铭等。
包拯的那些事
据《宋史》记载,包拯生于公元999年,于1027年考中进士。因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他请求在老家附近为官,这一请求很快得到了朝廷的批准。然而,后来他可能觉得这样的安排仍不够方便,于是毅然决定辞官,回家专心陪伴父母。过了五六年,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又为他们守孝三年。期满之后,在他人的劝说下,他才重新出仕为官,这一年,已经是1037年,距离他考中进士已经过去了十年之久。到了中年,包拯被授予天长县令一职。
1058年7月,包拯被任命为开封府尹,他以其公正无私、不依附权贵、关心百姓的执政风格,赢得了朝廷和百姓的广泛赞誉。然而,他担任开封府尹的时间并不长,不久便被调任为御史中丞。
1062年,包拯在前往长沙赴任的途中不幸去世,终年64岁。在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求后世子孙若从政为官,若有贪污受贿行为,则不得回归家族,死后也不得葬入家族墓地。
包拯去世后,开封的百姓对他深感怀念,于是在开封府旁修建了一座包公祠,当时,开封府署内有一块题名碑,上面刻有历任府尹的姓名。其中,“包拯”两字因被后人频繁抚摸而留下了深深的指痕,如今,这块石碑仍保存在开封历史博物馆中,而“包拯”两字已因岁月的流逝而模糊难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