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家国情怀,一个耳熟能详却又无比厚重的词语,它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拳拳赤子之心,承载着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他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真谛。
这位老人的一生是与新中国共成长的一生,少年时期他目睹列强入侵,于是便毅然投身革命,誓要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在百废待兴中挺身而出,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任轻工业部长,为新中国的工业建设添砖加瓦。
他5个儿子各有所长,或从政为官,或科研报国,或英勇牺牲,无不是新中国的栋梁之才。
他的孙辈更是青出于蓝,其中一位,官至全国政协副主席,继承了老一辈的优良作风,在为国为民的道路上,续写着动人的篇章。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方式,让这位革命前辈教育出如此优秀的子女?
坎坷人生路铸就报国心
1878年,黄炎培出生在江苏川沙的一个贫寒家庭,父亲是个没有功名的秀才,靠在外做塾师糊口度日。
黄炎培尚在襁褓中,父亲便因病撒手人寰,幼年的黄炎培,在母亲和祖父的抚养下,过着清贫而刻苦的生活。
物质的匮乏并没有限制黄炎培对知识的渴望,他自幼聪颖好学,9岁时已能写文章,祖父见他天资聪颖,省吃俭用供他读书。
黄炎培也不负所望刻苦攻读,14岁中秀才、21岁高中举人,成为了家乡的传奇人物,科举高中的荣耀并没有冲昏黄炎培的头脑。
1901年,他毅然弃笔从戎加入新军,投身于波澜壮阔的维新变法运动。
在军营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更加坚定了“振兴中华,实现民主”的信念,四年后,黄炎培加入同盟会,成为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
自此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他联络党员,筹措经费,冒着生命危险四处奔走。
在黄炎培的推动下,上海成为同盟会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黄炎培立即发出通电号召各地起义,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然而好景不长,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黄炎培也成为袁世凯通缉的对象,在上海英租界,他昼伏夜出躲避追捕,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黄炎培曾两次出国寻求革命志士的帮助,1915年,他因病重返上海,却不幸被捕入狱。
在狱中,他仍然坚贞不屈,誓与腐败政权斗争到底,出狱后他重新投入革命斗争。
他看到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却换来军阀混战、列强环伺的悲惨局面,黄炎培没有气馁,而是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革命事业中。
倾心教育事业,培育民族栋梁
1917年,黄炎培创办了上海中国公学,他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办学理念。
主张学校“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党派”,为当时的教育界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
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自由选课,甚至参与学校管理,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革命性的尝试。
黄炎培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在他的感召下,许多学生后来成为了革命志士,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贡献了青春和生命。
但仅仅办好一所学校,远远不能满足黄炎培救国济民的抱负。
他以前卫的眼光看到,中国的现代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民族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技术人才。
1918年,怀揣着“兴工业教育,培养工业人才”的理想,黄炎培毅然辞去公学校长职务,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
中华职业学校成为了中国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开创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先河。
学校设有铸工、铁工、木工等实习工场,学生们在这里学习技术,锻炼技能。
黄炎培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任教,为学生提供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
在黄炎培的领导下,中华职业学校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1921年,学校更名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职业教育,并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
这些人才,后来成为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中流砥柱,教育救国,这是黄炎培毕生的信念。
谁曾想,抗日战争的爆发,让黄炎培的教育理想遭遇了严峻挑战。
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无数学校被毁,师生流离失所。
但黄炎培没有放弃,他冒着枪林弹雨奔走呼号,号召全国教育界团结起来共御外敌。
在他的感召下,众多爱国学子奔赴沙场,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
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黄炎培再次出任教育部长,全力推进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黄炎培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他深知新中国的建设,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尽管已年过七旬,他依然决定投身新的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政议政鞠躬尽瘁
1954年,黄炎培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工作。
他深入工厂、农村了解生产情况,倾听群众心声,在他的推动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政策措施,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一名教育家,黄炎培特别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多次在政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在他的建议下,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全国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都有了大幅增长。
他还亲自参与了高等教育的规划,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1956年,黄炎培兼任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这个岗位上,他更加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和人民生活。
他提出要加强民主监督,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他还多次参加人大代表视察活动,深入基层倾听民声,反映群众诉求。
1965年11月,黄炎培因病逝世,享年87岁,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建设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什么是人民的好公仆。
黄炎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政治家,更是一位慈父和祥父。
他与夫人郭秀岩相濡以沫,共同抚育了5个儿子,在他的教导下,几个儿子都成长为栋梁之才,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家庭美满儿孙成龙
长子黄方刚继承父业,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曾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担任教授,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还著有多部教育学著作,被誉为“中国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
次子黄竞武是一名坚定的革命者,192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
在执行革命任务中,他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惨遭迫害,年仅28岁,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赞歌。
三子黄万里,是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主持设计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电站——石牌坪水电站,为大庸市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他还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水利百科全书,被誉为“中国水利科学的百科全书式的专家”。
四子黄大能,是一名中国水泥混凝土技术专家,他为祖国的水泥混凝土事业建设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还曾任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参与处理了多起重大外交事务,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五子黄方毅,是我国著名经济学者,常年在北京大学从事经济研究工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黄炎培的孙辈同样人才辈出,孙子黄孟复,官至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秉承祖父的教诲,勤勉工作廉洁奉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炎培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更是一个爱国奉献的典范,一家三代,皆为国家栋梁,皆为民族脊梁。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如今,我们缅怀黄炎培,更要学习他爱国奉献的高尚品德,学习他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学习他求真务实的态度。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黄氏家族的荣光,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黄炎培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已经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让我们携手前行,继往开来,以实际行动告慰这位伟大的先贤,告慰所有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仁人志士。
参考资料:
【1】新民周刊——百年前,黄炎培为何创建职校?
【2】新华社——黄孟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