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光年间,山海关这座历史悠久的雄关经历了一次重要的修整。城门洞上,一块光滑如镜的青石板被精心打磨,等待着一位名人的题字,以赋予它不朽的荣耀。这座关隘,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文化的象征,它的重修,无疑增添了几分威严与壮丽。然而,如此重要的关名,该由谁来题写呢?
当时的书法界泰斗,何绍基,无疑是最佳人选。道光皇帝亲自下旨,命令永州知府杨翰,务必请到何绍基,火速完成“山海关”三字的书写,以便刻石装嵌。杨翰与何绍基不仅是同庚,更是挚友,他深知何绍基的民族气节和执拗脾气。若是直接强硬要求,不仅任务难以完成,甚至可能危及何绍基的生命。于是,杨翰决定采取更为巧妙的策略。
他骑马来到江镇,拜访何绍基。两人对坐饮酒,酒过三巡,杨翰巧妙地提起了重修山海关的事情,以及需要题写关名的事宜。何绍基一听,立刻摇手拒绝,坚称这是对他的侮辱,他宁愿砍头也不写。杨翰心中一惊,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冒昧行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随即转换话题,表示自己想要练习书法,希望何绍基能指点一二。何绍基欣然同意,杨翰便在道江镇住了下来。
第一天,杨翰拿着岳飞的“还我河山”条幅拓片,向何绍基请教。何绍基指出,不必拘泥于模仿,只要骨架稳当,笔锋刚劲,写法可以各有千秋。杨翰趁机请何绍基示范,何绍基便在大纸上挥笔写下了一个“山”字。
第二天,杨翰又拿来一副对联,这次是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何绍基发现“海”字写得东倒西歪,他不知这是杨翰故意为之,便亲自示范,写下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海”字。
第三天,杨翰准备告辞,临行前,他请求何绍基为永州城的关帝庙题写匾额。何绍基不疑有他,欣然答应。他磨墨、蘸笔,凝神静气,正准备挥毫,却突然意识到,这三天的字连起来,不正是“山海关”吗?他大呼上当,愤怒地丢下笔,拂袖而去,留下杨翰独自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
杨翰无奈,只得在何绍基留下的“门”字中,尽力补全一个“関”字。他将这三个字装裱成幅,带回朝廷复命。后来,这三个字被刻在了“天下第一关”上,何绍基的字迹果然铁画银钩,苍劲有力。然而,人们却发现,“关”字中的笔锋显得鲁钝,气势不足,远看竟成了“山海门”。人们这才意识到,何绍基的书法,是掺不得假的。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何绍基的书法艺术和民族气节,也反映了杨翰的智慧与机智。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是不容亵渎的,而智慧和策略有时也能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