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彩……光彩……”

这是原著中陈克思最后的遗言。
此时的陈克思已经双目失明,在家休养。
陶忆敏突然得知女儿光彩出车祸了,便火急火燎地跑去了医院。
陈克思也嘴里念叨着逛光彩的名字跟了出去。
他以为自己走了无数遍的路已经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即便看不清路也没有问题。
巧合的是一个井盖被掀开了,陈克思一小不心掉了下去,死在了臭水沟里。
他这高光的一生就这样灰溜溜地落幕了,不得令人唏嘘。

《六姊妹》这部剧中,有三个学历最高的人,但是作者却给了他们最差劲的结局。
时代的裹挟人,受过教育的人,这一生也没有多么的圆满。
一、教育之下的傀儡陈克思是陈家的长子,也是陈家最出息的人,学业有成,在大学教书。
他一心追求马克思主义,把自己的本名换成了陈克思。
陈老太太对他多有不满,但是陈克思依旧我行我素。
他受过高等教育,没有迂腐的思想,也不愿意被旧俗的枷锁禁锢住。因此他成了陈家的一个另类。
陈老太太并不喜欢这个大儿子,虽然他成绩最好,工作最体面。
陈克思是完全脱离父母掌控的存在,陈老太太一向强势,看两个女儿和陈卫国对她毕恭毕敬的态度就懂了。
与这几个兄弟姐妹相比,陈克思的思想更加的独立。
在大学任教以后,他遇见了此生最爱的陶忆敏。
陶忆敏家世背景并不好,但是陶忆敏自己很努力,冲破了家庭背景的枷锁。
陈老太太不喜欢陶忆敏,只是因为她学会计。
原本陈克思就不受她管教。
陶忆敏是个会计,自己更加独立。
陈老太太的权威在陈克思和陶忆敏面前啥也不是。
陈克思很清醒地知道,自己就是喜欢陶忆敏,即便没有任何经济支持,他也要义无反顾地娶陶忆敏。
这也是陈克思在爱情中最可贵的地方。

小说作者对陈克思的恶意太大了。陈克思在如今社会,便是最抢手的男人。
工作体面,不是妈宝男,疼爱媳妇,顾家。
可是在那个年代,就是个异类。
陈克思娶陶忆敏,陈老太太没给任何资助。
两个人就凭着自己的本事安了家。
成家立业之后,两夫妻俩也没有跟陈家断绝往来,该交往的交往,按时回家看老太太。
陈卫国结婚时候,陈老太太要求陈克思夫妇出钱,两人也是痛快地把钱拿出来。
其实能够做到这一步,真的足够了。
可是陈老太太还是对老大两个人不满意。
陈克思和陶忆敏在那个年代最大的过错,就是没有孩子。
小说中没有说谁有问题,但是十多年没有生孩子。

陈卫国结婚之前,陈克思夫妇俩也没有想要领养孩子。
可见陈克思真是爱惨了陶忆敏。
陈克思是全剧真正的宠妻狂魔。
家里陶忆敏主事,什么只听老婆的。
即便没有孩子,陈克思至死也最爱陶忆敏。
陈克思人生中唯一的瑕疵就是因为被母亲不公平对待,把所有的恨意都给了陈卫国。
同样是儿子,陈克思不比陈卫国差,但是陈老太太明目张胆地偏心,不仅仅伤害了陈克思的心,还有陶忆敏。
其实也不怪陶忆敏不愿意跟陈卫国一家来往。
陈老太太活着的时候,陈克思夫妇还愿意为了老太太,与弟弟一家来往着,老太太死后,陈克思一家根本不愿意与陈卫国一家交往。
陈卫国本来就是陈家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何家文也是一直看不惯陈克思夫妇的。

陈卫国死后,陈克思夫妇对光明并没有多大的付出。
何家文因此便记恨大哥大嫂。
“那肯定的,你放心,我大侄子怎么可能不照顾,我们陈家,也就剩这点骨血了,卫国你别想这么多,好好养病。”
陈克思在陈卫国去世前答应照顾光明和何家文。
但是何家文也没有对陈克思夫妇有多好的态度。
原本就是家里得利最多的人,有求于人还一副高冷的样子,陈克思夫妇怎么可能低下头上杆子去扶贫。
陈克思夫妇帮何家文母子是情分,并不是必须的。

但是在何家文眼里,陈克思一家有钱,没有孩子,而光明是陈家唯一的血脉,他们必须对陈光明无所保留地好。
何家文一直埋怨陈克思夫妇对光明不好,那么她对光彩又有多好呢。
陈克思夫妇有钱,全是自己辛辛苦苦赚的,而何家文和陈卫国的钱几乎大部分都是陈老太太补贴的。
何家文跟陈克思夫妇绝交的原因既现实又露骨。
就因为陶忆敏当着何家文母子的面炫耀自己的皮衣。
何家文觉得陶忆敏故意炫耀。
这其实不怪陶忆敏,正常人都想要出一口气。
当初何家文享受着陈家所有人优待的时候,并没有替这个一直憋屈的大嫂说一句公道话。
只能说现在是风水轮流转了。

对何家文而言,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别跟陈克思夫妇来往了 毕竟陈卫国已经不在了。
可是何家文不甘心,非要从陈克思夫妇手里榨出前来。
光明考上重点高中的时候,开学在即,何家文催着光明去大伯家要钱。
因为两个姑姑都给了,所以陈克思夫妇必须出钱。
光明所有的自尊都是被何家文给压碎的。
陈克思一家在光明来的时候,连杯水都没有倒。
更别说留下光明吃饭了,光明走的时候,只给了一百块钱。
正常人,看到这个举动就知道了人家的意思。
可何家文不舍弃,家丽又上门要了一分钱给光明。
陈克思夫妇还是太体面了。
他们俩没有沾陈家任何的光,能给钱就不错了,即便不给也没有任何的错。
何家丽上门要钱,陈克思夫妇是怕丢了体面才给的。

陶忆敏这一生悲剧最大的根源就是太体面了,不争不抢不闹。
即便陈克思夫妇给了钱,何家文也没有半分感动,而是理所当然。
何家文对于陈克思夫妇永远是无休止地索取,理由就是他们俩没有亲生孩子,赚钱多,就应该补贴自己。
这才是典型的我穷我有理。
光明大学以后,与陈克思一家也彻底不来往了。
二、陈克思夫妇的灾难作者对陈克思夫妇的恶意多大呢?
看看他们的结局就懂了。
“打发要饭的!”
这是光明考上大学后,陈克思夫妇给了光明随身携带的零钱后,何家文崩溃的一声怒吼。
光明大学之后,何家文二婚找了个有钱人,日子越过越好。

但是陈克思夫妇对境遇越来越差。
光彩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陈克思变得又聋又瞎,白内障,无法手术,只能白白受罪熬日子。
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清楚,课没法教了,便闲在家里。
陈克思的情绪变得反复无常。
光彩毕竟不是亲生的女儿,对陈克思并没有多少感情。
陈克思希望女儿能够多陪伴自己,但是光彩有自己的生活,而陶忆敏又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了女儿身上,于是陈克思就变得格外的无助和孤独。
因为何家文缘故,光明一直怨恨大伯父一家,他得知陈克思的遭遇之后,半分同情都没有。
可见人心根本就是喂不熟的。
光彩的结局也很令人唏嘘,嫁了个有钱人,但是因为不能生育被婆家赶出了家门。
其实这些还不是他们最惨的状况。

陈克思是八月十五这天去世的。
原本他想要和往常一样与陶忆敏赏月,谈谈诗词。
但是陶忆敏觉得他根本看不见,没有心情与他赏月,可是陈克思不依不挠。
他怀念和陶忆敏刚刚相识的时候,回忆两个人之间的浪漫。
这一切都因为陶忆敏接的一个电话而破碎了。
陶忆敏急着去看望出车祸的光彩,而陈克思则是急着追陶忆敏,也挂念光彩。
“他拉高带子,走了进去,再往前踏一脚,整个人瞬间成自由落体,扑通一声,陷在臭水里。克思不会游泳,还没叫喊几声,水便没过了头。”
原著小说中,对于陈克思的惨死描述得很平淡,体面了一辈子的教授,最后却死得如此不体面。
陈克思死后,陶忆敏的日子也过得不是很好。
光彩的亲生父亲看见陈克思去世了,便想要认光彩回家,她的亲生母亲身体不好,也想要光彩守在自己跟前。
而光彩在很小的时候其实就知道陈克思和陶忆敏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但是依旧享受着陈克思夫妇两的宠爱。
现在亲生父母要求她认祖归宗,她也没有拒绝。
因为她发现陶忆敏为了挽留自己,不断地拿钱给母亲治病。

于是光彩更加地肆无忌惮。
她明明知道陶忆敏只有自己了,但是依旧问心无愧地花费着陶忆敏的钱,常常陪伴在亲生父母左右。
这才是对陶忆敏最狠的报复。
其实她是恨陶忆敏把自己抱走远离亲生父母的。
“陶先生连着做噩梦,时常午夜惊醒,但环顾四周,空无一人,只有院子里的那只灯泡亮着,她永远不肯关。”
陶忆敏的晚年孤苦伶仃,被噩梦缠绕。
没了陈克思的守护,她过得尤为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