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个人如果对一行不了解,肯定会在阴沟里翻船。这句话用在古董市场,真的再合适不过了。真真假假,真假难辨。被吆喝上天的珍宝不一定是真的,没有人关心的破铜烂铁也不一定是假的,这一行除了实力,更多的是靠运气。除了古董市场之外,拍卖行也是一个淘宝的好地方,很多竞拍者虽然有钱,但他们不一定有运气和眼光。
近代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不少文物外泄事件,尤其是在几十年前。那时从事收藏的人没有现在那么多,旧中国当时确实非常混乱,淘到宝贝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但现在不同了,很多参与文物募捐的人都是无偿捐赠的,真正能够捡漏的人寥寥无几。
今天要说的就是轰动整个文物圈的捡漏事件,故事的主角秦先生在北京一家文化机构工作。在过去的20年里,他在完成自己的工作的同时培养了自己的收藏爱好。每个周末秦先生都会去古董市场散步,期间如果遇到拍卖会,也会参与其中。
即使他口袋里没什么钱,但想着能拓宽视野也是件好事。渐渐地,秦先生对文物这块的了解越来越深厚,读了很多关于古代文物的书,对历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一次,秦先生参加了一次非常普通的拍卖会。
因为这次拍卖的宝贝不太吸引人,所以来参加拍卖的重量级收藏家不多,只有一些普通的收藏家来参加这项活动。在拍卖过程中,员工展示了一个非常破旧的“袈裟”,起价为80000元,但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人愿意出价,所以它被流拍了。事实上,当时秦先生就已经看中了这件“破袈裟”,他总觉得这袈裟不简单。
拍卖结束后,秦先生立即从卡上拿出4万元,然后向朋友借了5万元江湖救急。第二天一早,秦先生找到了拍卖公司。对于拍卖公司来说,有人购买流拍的拍卖品自然是一件大好事,但价格不能是8万的起价。后来,经过双方反复协商,秦先生终于花了9万元赢得了拍卖,卡上的钱也全部花光了。
秦先生带着袈裟回家后,妻子少不了一顿抱怨。把所有钱花在买这个破东西上,还怎么生活啊。然而,秦先生并不这么认为,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件袈裟的价值远远超过9万块,但他也说不出个门道来。
没想到,在研究袈裟的过程中,秦先生从其夹层中发现了一块覆盖着经文的金丝缎。为了查明黄缎的真正来源,秦先生找到中国佛教协会的大师弘道法师。没想到,弘道法师的鉴定结果真的让秦先生大吃一惊。
原来这真的不是一块简单的布,它是乾隆大帝盖的裹尸布,上面的经文也就是著名的《缂丝陀罗尼经》,当时的慈禧也和《缂丝陀罗尼经》一起埋葬,出人意料的是,这块布的整体成色比慈禧的《缂丝陀罗尼经》更完整。
仅仅三年后,秦先生拍卖了《缂丝陀罗尼经》,拍卖结果是7205万的天价,这远远超过了《缂丝陀罗尼经》的初始价值。三年后,《缂丝陀罗尼经》再次被收藏家拍卖,这一次则是1.3亿的价格,整整翻了1400多倍。来头这么大的一件宝贝,到底是怎么“流落人间”的呢?
慈禧、乾隆死后,二人均葬于清东陵,并将大量宝藏带入清东陵。但最终它们都被一个叫“孙殿英”的人抢走了,虽然孙殿英虽然只盗过这样一个墓穴,但他却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盗墓者,由此可以看出,清代东陵的墓葬十分丰富。
但可惜的是,孙殿英一伙人有眼无珠,只对黄金白银感兴趣,其他水墨珍品和名画统统扔在一旁,更别说乾隆的裹尸布了。在他们看来,这只是一条漂亮的毯子,肯定不值钱。更重要的是,毕竟是一块裹尸布,在他们看来是不吉利的东西。
殊不知,这是西藏活佛为乾隆皇帝量身定做的,它被称为“缂丝陀罗尼经被子”。是用珍贵的丝绸织锦织成的。当时丝绸挂毯的价格不低于黄金,此外,缂丝陀罗尼经被子上还绣有经文和特殊图案,这床佛经被子需要一个人整整做三年才能完工。
结语
这部经文的价值早已不在其珍贵的材料上,而在纺织工艺和艺术特色上,它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不管怎么说,对于秦先生来说,这绝对是一个超级捡漏。从一个大家都不想要的“破袈裟”到最终翻了原价值的1400多倍,这只能用震惊来形容了。
僻邪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