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有怀揣足够大的本事和能量,才能觉醒任何关系都不是他靠山。

青苗谈情感 2024-06-22 20:53:35

杨绛先生曾在《控诉大会》中说: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随她们怎么想。人生在世,冤屈总是难免的,虽是一番屈辱,却是好一番锤炼。”生活最好的姿态,其实就是让自己走得从容一点,松弛一些。

生活是属于你的,所以没必要活在别人的眼里,更不要向人解释什么。因为解释对于别人来说,或者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就是掩饰,就是一种脆弱和无能的表现。把自己做好了,把自己活独立了,比什么都好,比什么都重要。

人生在世,会遇到一些好事,还会遇上些坏事。好事承担得起,坏事也承受得住。就这样坦荡荡做个寻常人也不坏。人活着,如同自然四季,有春天的潮湿温暖,也有夏天的热血沸腾,有秋天的温凉平静,也有冬天的冷酷真实。

于是,看似波澜不惊的人生之旅,也总有一些风起云涌的插曲,但不管如何,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向冬天的归宿,走向孤寂,寂灭。但是,我们也不该有所遗憾,因为人生若是无遗憾,岂非无趣?

因此,只要我们参与了,经历了,体验了,顿悟了,然后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让生活走向平凡,回归平淡,也是一种运气,更是一种福气,这样就好。如此,无论高低起伏,笑看一切,平静看淡一切,余生之后,坦坦荡荡,潇潇洒洒,这样就很好。

画家陈丹青说过:没必要让所有人知道真实的你,或者是你没必要不停地向人解释其实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这是无效的。生活永远都是这样的,总有高低起伏的时候,总有是非恩怨的存在。

如果你一味去解释,不断去争执,只会把自己的生活搞得混乱,一地鸡毛。而且在叽叽喳喳,议论纷纷的处境下,只会不断消耗自己的心神,导致自己最终无力支架任何事情。

反而让自己过得更痛苦,更被动,更难堪。与其解释,不如沉默,面对那些刻意让自己难堪,让自己痛苦的人,选择沉默,就是最好的反击。

人这一辈子,平平淡淡才是真。一个人,只有真正熬过了诸多的磨难,扛过了诸多的无常,才能感受到平淡的美好。人生的酸甜苦辣,谁都会品尝,但是,并不是谁都愿意尝到淡的味道。

不过,一个人也只有心甘情愿品尝淡的滋味,才能够顿悟人生的真滋味。无论在外面多么喧嚣,多么热闹,多么热血沸腾,总有一天,总有一刻,内心也会想着,也会想着回归到平静,平淡,朴实无华的老家里。

正如杨绛所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当一个人彻底意识到自己的一辈子,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命运,自己的世界,其实跟其他人并没有多少关联的时候。

那么,在这种时候,自己便顿悟了,想通了,也放下了。也会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再渴望所谓的命运的波澜起伏,而是希望自己能够真正回归到内心的从容,淡定,平静,真正过上平凡的一生。

爱因斯坦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人随着自身不同程度的发展,都会进入不同的人生阶段,随之而来的认知就会发生变化,导致每个人所追求的事物不同,命运也就截然不同。

诚然,每个人对自己生活中幸福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但是不得不承认,认知越强的人,往往能将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好一些,充分实现价值和意义。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认知有多强,他的人生就可以过的有多好。

认知,在于格局,对于格局的定义,我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答案: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说白了,一个人的格局之所以能够来越宽广,就是因为所拥有的认知越来越强。

毕竟只有一个人认识到这个世界有着非常多的不同的时候,才能够让自己用广阔的格局去包容和接受不同。最终,才不会让自己陷入在思维牢笼之中,只看得到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眼界变得狭小,看不见眼前的广阔天地。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认知越强,就能够让自己做到站得高,看得远,把自己的眼界打开,格局大了,自然可以让自己过得悠然自得。布乔斯说过:人的思想决定他的格局,格局决定他的未来。”

所以,格局不仅彰显了一个人的认知力有多强,更是可以看到这个人的未来前景有多强。而且我们一定有理由相信,一个人所拥有的认知也好,格局也罢,只有将其提升的越来越高级,才能展现出一种非凡的气度,活出自己的人生。

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增强自己的认知,刷新自己的思维,然后提高自己的智慧,将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辽阔,才能够迎来更多的可能性。

就像牛顿说得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智慧源自对自身的研究,利用他人的贡献以及独立的思考。当你的认知力强大到一定的境界之后,就能够感受得到这个世界充满的各种可能性,也就更乐于让自己去借鉴,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智慧。如此,人生一定可以过得丰富多彩,越来越好。

认知,可以改变生活,斯蒂芬·霍金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无知,而是自以为是的无知。最悲惨的人生境界,莫过于此。

真正出色,真正有智慧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让自己带着一种谦虚的姿态,不懂什么就学什么,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认知面。然后,在不断的学习之中,能够见到更多的世面,懂得更多的东西,就不会让自己陷入自以为是的无知当中,能够慢慢强大自己的认知。

最终,面对人生中的一切,都是坦然自若的。萧秋水曾说:一个人对于世界的认知能力越强,包容度也就越强。无知的人会把自我当成整个世界,封闭,用情绪来保卫自己,并且有较强的攻击性。”

所以,人所拥有的认知能力程度不同,获得的命运也就会不同,夜就会过上不一样的人生。只有不断强化自己的认知,才能够拥有改变人生的能力,让自己的生活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这样一来,自己在认识到越来越多新的知识和观点的同时,才能够对人生的奥秘看的更加透彻,真正做到开眼看世界。如此,能够改变生活的力量,就会源源不断的融入到你的身体里,想要过上在蓝天中自由翱翔的生活,简直就是易如反掌。

一个人,如果只看得见自己,只看得见现在,却看不到他人,看不到未来,最终只会让自己画地为牢,不管步伐多么的频繁,始终都是原地踏步。

因此,我们一定要在不断提升自己认知的同时,扩大自己的格局,让自己去见多识广,经历过足够的世面,才能让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

罗伯特·肯尼迪认为: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的格局有多大。”为了我们的人生道路能够走的更长一些,人生的发展可以到达更长远的境界,我们都需要在各方面不断的认知当中,慢慢的撑起自身的格局。

这样一来,就能顶天立地的撑起自己的人生。认知,在于智慧,一个人的认知程度,其实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智慧程度。因为细心的人一定可以发现,那些认知程度非常低的人,动不动就是喜欢和别人抬杠的。

你在和他讲道理,他却跟你聊日常。你和他举例事实,他却和你讲万一。你在和他说实力,他却和你说机遇。总而言之,不管和这样的人说什么样的事情,都是不能够和他们在一个频道上的。

甚至可以说,不管你说什么,他们都是能够去反驳你的,哪怕他们讲的东西完全没有逻辑可言。毕竟认知能力低的人,知识储备完全是不够的,思维也没有办法快速的运转,就像是一根筋一样,只能接受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以至于这样的人往往就像是井底之蛙,看不到外面的天地到底有多宽广,只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不愿意接触外界。苏格拉底说: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所以,这样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智慧,也不愿意让自己去探索外界的智慧的人,只会被自己的愚蠢所蒙蔽,根本发现不了人生的奥秘。并且真正有智慧的人,看到的人生和世界一定是丰富多彩的,能够让自己借助各方面的能量,不断的去成就自己。

很多时候,一个人之所以很疲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在肉体上消耗了多少的能量,而是因为他们总是在不断地自我纠结、损耗。

因为太过喜欢胡思乱想,而且长期还找不到任何的出口,甚至没有半点行动的时候,整个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没劲,觉得自己越来越疲惫。

人生在世,靠想,是得不到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只有靠行动,我们才能够真正想通透,看明白,以及得到自己想要的。一个人如果靠“想”来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以为自己可以靠“想”变得越来越懂事,越来越有实力,其实只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罢了。

林语堂说: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做人做事,哪怕真的有了一定的经验,有了一定的成就,也要带着谦卑的心态去对待当前的一切。因为不管一个人多么出色,多么优秀,总有一些人、总有一些事是自己无法超越的。

只有带上一种放空自己的空杯心态,拿得起放得下,才能够将人情世故想得通透,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可以过得更加的从容淡定。庄子说:虚已以游世,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亦舒说:“做人,最重要的是体面。”许多时候,一个人越是说个不停,反而越让人讨厌。如果一个人拥有足够的底气和智慧,能力和勇气做到沉默的话,反而更能够展现出个人的气场。

同时,也会让那些想要伤害自己的人,感受到自己的神秘,以及领略到一种琢磨不透的危机感。这样,不急着说,不急着解释,也不急着证明。运用沉默的手段,熬过岁月的孤独,在沉淀当中,一边沉默,一边厚积薄发,光芒万丈。

麦克斯·韦伯说:不与自己纠缠不休,我们的内心就受不到伤害。事实上,一个人最愚蠢的生活方式,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让自己的身心都备受煎熬和痛苦的折磨。

尤其当一个人不断的内耗自己的时候,就算自己的生活没有那么多的压力,身边的人对自己也没有那么多的压榨,也是会把自己的人生过得一片狼藉的。正如这段话所说:在心灵的最深处,悄无声息地,我们自己是自己最大的对手。

每一次无谓的自我怀疑,每一个深夜的翻来覆去,都是精神的内耗,悄然削弱我们的内心。显然,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减少对自己的内耗,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越过越好,起码自己是不会给自己施加阻碍的。

我们为什么要减少自身对外界感受的敏感度呢?因为只要减少了自身的敏感度,我们对外界的一些言论和评价,就不会有着太多的胡思乱想,更加不会过度的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能够让自己安安心心的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让自己的脑子有太多虚无缥缈的幻想。

毕竟如果一个人的敏感度极其的高的话,外界的一些小小的风吹雨动,就会影响到他的心灵,甚至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和行为都很可能对他造成致命的打击,很容易就会使得他陷入内耗。

然后,把这种耳听八方的能力都用在了给自己寻找内耗的证据上,不断的为自己内耗找理由,完全没有精力顾及自己的生活,肯定是会越过越糟的了。

但如果我们降低了自己的敏感度,也就等同于降低了自己对外界的一些期待感,所谓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自己会获得的伤害也更加的少。

于德志说过:生活里时刻都有挑战,挑战本身不会带来痛苦,自我斗争引发的内耗,才是痛苦的根源。其实在一个人的成功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可以是自己最大的助力,也可以是自己,只是看人们怎么去选择罢了。

当一个人能够放大自己的格局,抬高自己的眼界,就能够降低自己的敏感度,知道一时的失败和挫折,并不能够代表什么,不会在意自己得到的是掌声还是诋毁,也就不会让自己不断的内耗了。

所以,我们要拥有着一种积极开朗的心态,不是为我们的失败找借口,而是为遭受打击的我们筑起一道防备,才能够让自己全力冲刺成功。这样一来,内耗少了,生活也能够健康的运转起来了。

做人,不必看得太清,其实在这个世界上,那些真正能够在生活之中体验到幸福的感受的人,一般都是选择让自己活的糊涂一些,才不会被残酷的现实所伤害。

但这种糊涂并不是说让自己不明事理,颠倒黑白,而是展现出一种大智若愚的现象,不要让自己表现的太精明。

因为当一个人在生活之中,让自己对事事都看得非常清晰透彻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的黑暗是无穷无尽的,难免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一些绝望和无助。

可若是让自己在生活之中过得糊涂一些,只要过好自己的生活,不去理会其他太多的事情,就不会让自己多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扰和困扰了。

毕竟这个社会一直都有着自己的运转规律,就算你发现了这个社会的本质,以你的一己之力也是无法去改变的,与其让自己去内耗,不如糊涂的去享受人生的幸福。

所以,我们做人,其实不必看得太清。很认同这样一段话:人难得糊涂是因为最怕面对掺假的事,最怕遇见伪装的人。

人之所以一生痛苦无外乎半真半假的做事,患得患失的做人。糊涂难,做好人,难。由此可见,做人如果看得太清,只会让人生中的痛苦全数的倾注在自己身上。

如果让自己做人做的糊涂一些,就算是没有办法得到别人的认同和掌声,也是可以享受自己安稳生活中的幸福的。就好像人们常说傻人终究是有傻福的,很多时候太精明,也并不是一件好事。

如此一来,在看似稀里糊涂的人生中,不仅保障了自己的幸福,更是保全了自己的品德。不让自己的生活有那么多的阴谋和算计,更多的是充满安宁和自在,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内耗,能够越过越好了。

《人民日报》中提到:从当下这一刻起,拒绝内耗,做行动的巨人。只因命运不会偏袒任何人,却会眷顾一直朝着光亮前进的人。”

确实,一个人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总是会不可避免的被负面情绪拉入到人生的低谷之中,觉得自己的人生也就这样了,在不断的内耗之中,放弃了自己人生的光芒。

可是一个人的人生之中,既然有着挫败,那么就会有着成功的目的地,如果在中途就放弃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全数消失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的去拒绝内耗,抑制住自己脑子之中的胡思乱想,更要摆脱内心中对自己不断的否认,把专注力放在自己当下的努力上,只要全力以赴,就不后悔。相信我们都知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中蕴藏的道理。

每一个人的人生旅程都不可能是全程充满着光明的,遇到黑暗的阶段,一直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所以,那些最耀眼、最夺目的人,无一不是能够拒绝内耗,积极进取的。

毕竟,只有自身发光发亮,才能够照亮自己的前程,让自己不断的减少自身的内耗,朝着充满光明的未来稳步向前,生活一定是能够变得更好。

共勉!

作者;青苗

0 阅读:0

青苗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