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合理的自我接纳?

無心感悟 2023-01-31 15:04:36

在上一次分享中,我们提到构建“自我同一性”的其中一个方式叫做“自我接纳”。

但有的朋友反馈说不会做,或者用自己的方式做了之后,状态反而更差了。

怎么回事?

在心理学中有这样的假设,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个人能否完全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欲望,而在于个人是否具有合理的认识和发自内心想要改变的动机。

显然,自我接纳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对自己全能掌控,而是合理的认识。

自我接纳不是自我“袒护”

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把“自我接纳”和“自我包容”划等号;误以为自我接纳就是放大自己的优点,偏袒自己的缺点。

如果你也出现这种情况,那么恭喜你,你的“自我接纳”大概率走偏了。

合理的自我接纳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对个体的心理成长是否具有“建设性”。

而建设性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而不是以“自我需求”为基础;这里的客观事实,就是自己的真实情感反应。

一味的袒护自己,不过是畸形的“心理防御机制”。

比如有的朋友会问我一些问题,出于本能的自我价值保护,我的第一反应是,漂亮的回答他们的问题,但事实是有的时候他们的问题我是没有能力解答的。

这里的第一反应,是为了满足马斯洛口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并非有能力帮助他们。

这样的行为不是在“自我接纳”而是在为自己的“个人需要”辩护。

从性质上来讲,“自我接纳”不仅不会偏袒自己,更多时候还会站在自己“本能”的对立面。

在与自我四目相对的时候,承认自己最真实的内心状态,远比胡诌要来得好。

这样做除了能让自己的内心回归平静,更重要的是能在不安中找到更合适的应对方式。

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这样写道:我不愿意单单为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而活着,也不愿意仅仅为了自己的“反向形成”而送死。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心理防御机制就是对“现实的扭曲”,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反向形成呢,就是你明明心有不甘,却故作镇定。

常听见有人说:承认别人优秀真的很难吗?真的很难;因为面对现实需要勇气,逃避现实只需要你会假设就行了。

自我接纳的目的是看清自己,而不是找个理由搪塞自己。

“自我接纳”过程中的焦虑

自我接纳为什么会演变成自我袒护呢?

在生物学派中提出一种焦虑叫做新异焦虑,其含义是:一个人面对新事物的那种不自在、退缩反应。

对个人而言,“自我接纳”必定是一个接收新信息的过程,因为你要面对的还有自己不愿意承认的那部分。

因此,大多数人并不适应这个过程,甚至会感到痛苦,这种痛苦主要来源于新旧信息的叠加,甚至是更替。

比如一位穿着短裙回家的女生,却被一位年长的邻居问道:你怎么不穿裤子?

所有人的心里都有这样的“短裙”。

在新异焦虑的加持下,人会本能的把不愿意接受的信息等同于有问题,从而下意识想要从自己的大脑中改造或者消除这个信息。

他们的典型特征就是,太在意自己的感受,但又害怕面对自己的感受。

而这个过程真正难的地方是自己把自己丢出去。

比如有的朋友留言说:真的不如无意识的活着,知道的越多反而越痛苦,越受限,遇到任何困难都会有借口逃避;

同样的情况还有我在另一期分享里提到,“妻子没法要求丈夫必须爱自己”这个论点;

一位朋友留言说:她只能从理论上理解,现实里却无法接受。这样的感情或者婚姻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位遇到渣男的朋友,成天哭的稀里哗啦,她说她早就看清对方是什么人了,但就是忍不住成天去猜测对方的心思;对方的一句话就能让他胡思乱想一整天。

即使是那种让她痛心疾首的行为,她也会怀疑对方是不是故意考验她。

你会发现,被自己以外的人或事置于“新异焦虑”中很容易,但自己将自己置于“新异焦虑”之中却很难。

在面对新信息的时候,人会本能的产生自我防御,在不察觉的情况下将自己悄悄放置在自己可以接受的信息范围内。

即使当下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也会本能的去挑选那些自己能够接受的信息。

这种行为会导致一个人无法维持跨情境的一致性;他们在创造性事件和决定性事件面前会显得特别疲软。

比如让她下决心去放弃,她就会立马变得吞吞吐吐,她知道自己该怎么决定,但却迟迟不敢做决定。

而自我接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将自己置于“新异焦虑”中;在内心深处感受那些超出自己控制范围之外的事,想象穿上那条让自己感到不自在的“短裙”。

如果你诚恳的做到这一步,你大概会发现一个重要议题,那就是还有多少种可以解释自己的方式。

自我接纳到底要做什么?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一个概念叫做“价值条件化”。

其含义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个体判定一个行为或事件是否有价值是有条件的;其二是这个条件是其他人觉得有价值的。

比如大家熟知的,看人脸色行事;别人好脸色就是有价值,也就意味着这件事有价值,反之则没有价值。

因此价值条件化也就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自己满意的事别人不满意;另一种是别人满意的事自己不满意。

而大多数人解决“价值条件化”问题的方式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曲意逢迎。

北大副教授徐凯文老师在《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中提出“空心病”概念,其症状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文中提到,有将近四成的北大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尽管他们成绩优异,但在他们看来,这并非他们真正的追求。

这就是价值条件化带来的影响。

一开始,所有人的价值体系都来自上一代,尽管后来有所丰富和调整,但却没有真正独立于上一代。

他们感觉过去20年好像都在为别人活着;从小就被安排得很好,考高中,考大学,考研,留学,就这样被嫁接了一个看似属于自己的人生。

当他们真正觉醒生命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被绑在了另一棵树上。有想要做点什么的冲动,又会有一种即将脱轨的恐慌。

而价值条件化的客体,并不只局限于自己的上一代,甚至都不止于“人”。有的时候一句话都可能成为价值条件化的标准。

比如有一位大学生,因为小时候母亲说了一句你长得真丑,于是自卑到20多年没有谈过恋爱,直到周围的人开始好奇她这么漂亮为什么没有男朋友,才发现真相。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不是意味着要全盘推翻自己的过去?显然不是。这只是为了更清楚的看到价值条件化的形成过程。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重新定义自己,减少价值条件化带来的心理失调;不再为了迎合什么而否认或者歪曲自己的价值观,你自己就可以决定自己。

这个过程就是自我接纳要做的--“去价值条件化”。

结语

自我接纳的真正目的是让自己去解释一切;让自己评价自己,而不是让自己成为外界评价自己的传话筒。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我们会被恶语相向,被否定,被拒绝,被抛弃,被质疑;

发起者可能是别人,也可能会是自己。

诚然,我们因此愤怒过,动摇过,痛苦过,难受过,一切看起来都顺理成章,但一切又显得如此荒唐。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