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五次交换阵亡遗体,221具换3082具!为何比例达1比14?

战史风云 2025-02-22 11:33:15

俄乌战争从全面爆发到现在,已经将近3年时间了,在上千公里的战线上,两军总计有几十万人阵亡。

很显然,这是本世纪以来全世界最为惨烈的战争。

为了维持战争所需要的兵力,乌克兰方面进行了高度动员,后方强征壮丁的情况已不鲜见;俄罗斯虽然只进行了一次部分动员,但后续征发囚犯参战,以及以高薪征召偏远地区的志愿者参战,总计的动员量也不小。

同时,无论乌军还是俄军方面,也都有外籍兵员参战,不过相较于两国军人的动员量,这些外籍兵员的数量只占一小部分。

在大规模动员之外,俄乌战争的火力强度也是极高的。

每一天俄军都会打出上万发炮弹,乌军的火力虽然是俄军的几分之一,但发射的炮弹经常也有大几千发。

随后,西方大量支援乌克兰远程火箭弹,而俄罗斯除了加强导弹打击之外,又加大了滑翔制导炸弹的使用量。

随着战争的持续,俄乌两军在正常的火力投放兵器外,又大量使用无人机作战。

俄乌两军虽然都比较缺少先进的大中型军用级无人机,但将商用级小型无人机改装后,使用量是非常大的,而且这种小型无人机的装备级别比较低,一些旅、团级单位往往都组建有相应的无人机打击分队。

巨量的火力投放,当然带来的是大规模的破坏与伤亡。

我们可以看到双方交战激烈的战区内,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是断壁残垣,在野外的树木也被炸得光秃秃的,田野上则满是弹坑。

而双方军人在交战区域内,自然也是大量伤亡。

其中有些阵亡者的遗体会被高强度火力炸没,有些则遗弃在地下掩体内,不为人所知,还有些则无人收尸,逐渐与黑土地融为一体。

对于阵亡者来说,能够被回收并掩埋似乎都已经是比较好的待遇了。

一般而言,收尸工作是由己方军队承担的,毕竟战友阵亡后条件允许的话,自然是要将遗体回收掩埋的。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己方军队不具备收尸条件。

比如两军交战的区域,实际上是有个中间地带的,阵亡于其间的士兵,就很难运回来。

只有某一方的军队成功推进后,原来的交战区变成了占领区,这里的阵亡者尸体才可以从容收尸。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战区交战激烈,己方阵地很快失守,因为撤离仓促的因素,所以战友的尸体也不能带走。

以俄乌战场上的情况来说,战争初期双方互有攻防,所以都回到了对方军队的不少遗体;因此最早交换阵亡者遗体的时候,比例是1比1。

但2024年以来的俄军进攻中,连续攻占了乌军据守的多座要塞,战线在堡垒地带大幅前推,由于俄军控制战场的因素,所以就回收到了大量乌军阵亡遗体。

而乌军虽然在库尔斯克占领一块区域,可当地守备的俄军并不多,除了俘虏数百人外,并未回收到大量俄军遗体;尤其到后来俄军转入反攻后,乌军在库州丢掉了三分之二的占领区,显然丢掉的遗体会更多。

上述情况就导致了俄乌双方掌握对方军队遗体的数量,有着巨大的差别。

以2024年11月以来的双方五次交换阵亡者遗体的情况来说,在2024年11月8日、11月29日、12月20日、2025年1月24日、2月14日,俄军分别收到了己方阵亡者遗体37具、48具、42具、49具、45具,总计为221具。

乌军在上述五次的交换活动中,总计收到己方阵亡者遗体563具、502具、503具、757具、757具,总计为3082具。

俄军221具对乌军3082具,这比例显然是相当悬殊的,达到了约1比14之高。

如果稍微换算下的话,就是俄军两个连数量的阵亡者遗体,对上乌军大约一个旅的遗体数量。

当然,这一比例不能认为是双方在交战中的战损比,它更能反映的是对战场的控制。

不过战场控制权本身就是作战优势的体现,俄军之所以能以兵力相当甚至略少的投入,还能在战场上维持进攻并实现占领,这说明其伤亡控制必然少于乌军。

否则乌军真能取得几倍交换比优势的话,那么俄军不仅无力维持进攻,现在肯定得换乌军来进攻,并且能够大幅收复失地了。

既然后者的情况并未出现,那只能说明俄军在滑翔制导炸弹、几倍炮火,以及更多装甲车辆,以及不断的突击战术下,确实找到了进攻的办法。只不过这种打法依旧损失不小,俄军在控制损失的前提下,也无法实现太过快速的突破罢了。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