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国式家庭农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15 15:46:23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指出,要“引导农户发展家庭农场,提升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能力。”家庭农场一般由家庭成员组成,使用较小规模长期雇工和一定数量季节雇工,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为目标的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且大多登记注册为个体工商户或个人独资企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家庭农场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经营形式,培育好家庭农场,有利于确保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振兴乡村产业、完善社会事业、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发展粮食规模经营,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家庭农场作为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种植的主体,是维护和实现好粮食安全的关键。一方面家庭农场对流转来的土地按照规模化、机械化作业要求进行统一整理,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改造完善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着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另外,要加大农场基础设施建设,配齐、配强农机装备,实现农业耕、种、管、收环节全程机械化。坚持科学种粮、精细化管理,通过土壤测量、地力测算,做到科技化、标准化种粮,采取良种、良法,选择产品市场认可度高的种子,坚持均衡施肥法,注重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通过科学管理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种植全程大数据联网,实现一品一码、一码一证,二维码追溯。

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及复合农业等多种种植方式,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此外,在国家稳粮扩油战略部署下,部分家庭农场积极扩种大豆油料,实验和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发挥了技术示范和模式引领作用,真正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

发展现代乡村产业,提升经济效益

立足地域优势,做精特色农业。根据当地土壤、气候、区位等特点,发展本地专属特色农产品。坚持在品控上下功夫,建立产品信用档案,实现生产全程溯源,注重品牌效益,注册特色商标,扩大产品影响力,提高知名度。遵循优质优价,精准产品定位,瞄准主流市场,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不断提高抵抗风险能力,注重发展多种产品经营,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确保月月有保障,季季有收成。

坚持“互联网+农业”,走市场化、商品化之路,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微信群等渠道以及参加展销会、农场摊点等形式,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主渠道。同时主动对接单位团购、积极培育订单式生产,实现客源稳定、产销对接。注重农旅结合发展,发展休闲生态农业。充分发挥家庭农场示范推广的排头兵、“领头雁”和辐射带动作用,编写生产技术流程,以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管理模式,为周边农户提供产销一条龙式服务,形成“产业链”,壮大乡村产业,以产业振兴推进乡村振兴。

发展科学规范运营,提高技术水平

以发展多元化种养产业结构和生态循环种植模式为导向,加强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农场企业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坚持向技术要效益和质量,发挥技术优势节本增效,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智慧农业、打造智慧农场。

不断优化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方式,保持合理适度的生产规模,做到产品错峰产出,梯次上市,紧跟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品种,实现效益最优化。通过记账软件加强成本核算,借助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实现家庭农场信息互联互通。家庭农场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加强院校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培育新品种,以技术创新提升产品价值,借助科技实现反季节发展,确保产品持续输出。总之,家庭农场为研发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领域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开展有益探索和尝试。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推动融合发展

家庭农场要加强与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实现要素共享、抱团发展以及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资源优化配置。家庭农场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推动家庭农场与合作社融合发展,组建专业合作社联合体,搭建协同发展平台。探索家庭农场与公司的合作模式,拓展全流程服务,实现由“产”到“卖”的转型。

家庭农场与合作社、农户合作,为合作社及农户供苗,并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带动合作社和农户共同发展。一是建立“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发展模式,家庭农场负责生产,合作社负责服务,公司负责市场,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结构,形成一条龙发展产业格局。二是建立“公司+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公司负责收购和技术指导,农场和农户负责管理和生产,发挥家庭农场联农带农作用,使家庭农场成为带动小农户发展的平台和跳板。

发展乡村公益事业,参与公共服务

家庭农场不仅是发展乡村产业的重要经营主体,也是参与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更是促进乡村公益事业进步的关键一环。家庭农场在农业发展中要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周边村民致富增收,探索共同富裕之路。开展农业社会化公共服务,举办农业知识讲座、开办农民培训班等形式增强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愿望和致富增收的信心。可以通过组建家庭农场发展创业联盟、建设综合服务中心等形式,汇集家庭农场市场需求信息。针对家庭农场金融融资困难等问题,联盟、中心为金融机构授信提供信息支撑,为家庭农场提供担保服务和信贷直通车等服务,有效降低了贷款利率,推动形成多家银行和金融产品有序竞争共同服务家庭农场发展的格局。

家庭农场优先为贫困人口提供工作岗位,实现务工脱贫,参与公益助销,帮助广大农户销售农产品,无偿培训种植户农业生产技术,为广大农民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为农户提供代加工服务,实现仓储、农机、技术等优质资源共享。作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培训推广平台,开展技术“扶贫”,提供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参与教育助学行动,为当地学校捐款捐物,成为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和科普基地。一些农场主被聘为学校指导师,助力教育事业发展。此外,还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为改善村居环境贡献农场力量。农场主投身家庭农场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学习探索,很多成为了“田秀才”“土专家”,荣获新乡贤、技艺师、脱贫攻坚先进单位等称号,有的当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出来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国式家庭农场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王如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