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推送标签话题,从个人的角度看到这种标签话题总会觉得这是在给人挖坑等着别人往坑里跳——让大家觉得搞武器科研的人有多残忍或者多变态。不过W君还是可以来说一下的。
本身接触过核工业和火工品,这两个方向都是W君的专业。可以这样说:并不会像很多外界的人的想象一样,干这行的是没有“变态科学家”的。
首先,武器装备的研究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现代的武器装备研究已经精细到外界难以想象的地步了。基本上很难出现一个人或者一个总设计师可以独立完成甚至主导一个装备系统的研发。

例如大家说的于老,甚至现在被大家炒得火热的马院士。

都被冠以某某之父、某某领域第一人等等的称号。而实际上对于武器装备的设计他们往往是起到“把握方向”、“把关”的作用,从各种靠谱和不靠谱的方案中甄选出一套相对合理的方案。或者从一大堆基础理论研究中将不同的研究结果再做出汇总和整合。
完成这些工作的的信念支持其实就是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内做出贡献和在学术上取得进展。至于一种武器会造成多大的伤害、会不会不人道等问题其实完全不是科研工作者需要考虑的,甚至也是无暇考虑的。
例如在研制氢弹的时候,会考虑和计算聚变材料中的辐射压需要多大才能真正有效的达到聚变材料的点火温度、利用什么结构才可以尽量的减小对核板机能量的需求、又要用什么排列方式才可以把辐射的利用率用到最大……
这些问题,在普通军迷的想法里就是一张示意图:

而在武器研究的时候如果光靠一个示意图,装起来引爆恐怕还没有过年放的炮响呢。
例如大家津津乐道的于敏结构中的X射线透镜,这是个啥玩意?难道是一个放大镜吗?X光和普通光线的区别是穿透性极强,因此所谓的X射线透镜其实是一系列反射结构的镀铜玻璃环,利用X射线在镀铜层内反复反射达到的“聚焦”目的。
当然了现在的X射线聚焦透镜为了取得更好的汇聚效果已经采用毛细管的设计了。

但无论是在用什么设计,最重要的并不是按照“设计”把东西拼装在一起,而是通过计算和试验建立出设计的数学模型。
很多人以为E=mc²就是核武器的计算公式了,但其实这只是一个说明质能等价的方程,之所以流传广,是因为太好说了。“E等于MC方”是个人就能念出来。
但是在核武器的工程计算和理论计算中随便挑出一个方程大家念念看?

这是算封闭式核设施的Blow Up的极限值的公式,算不好这个我们建立的核电站就是下图的样子:

这只是核研究的一个方程,如果真的做核武器的话,各种方程有几千个。一个人每天就是和这些方程打交道,昨天看《三体》不是申玉菲的老公在计算三体问题的解析解嘛

你可以看到满屋子的计算草稿。这并不夸张,而且剧中人还是一个数学天才,还省略掉了一大堆的推断步骤。已经可以熬到精神恍惚了。
而在做核工程计算的时候,这种运算就是每天的工作。你让科学家去想工作之外的事情?——对不起,真没时间。
其次,很多更基础的研究人员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这些东西会由更基础的研究作为支撑。例如前阵子给大家讲的火箭炮的炮架“弹弦子”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材料弹性的适配性的问题,属于基础的结构学和材料学的范畴。既可以用来给火箭炮定向器保持稳定,又能用在其他的领域。所以研究结果并不一定非得是投掷出去杀死几百万人的目的。
在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个科研求解的过程。在研究人员眼中,只是改进和突破现有技术难题。也根本想不到其他的地方去。
但这种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之前一直吐槽咱们的轻武器设计落后,原因也是因为轻兵器研究所在编的人员一共就只有不到300人。在这种研究体制下很多材料学、结构学的研究都难以展开。这就导致了我们在基础研究发展比较缓慢的原因,最终导致了我们的轻武器设计都比较保守。
最后得说一下,其实无论做什么都是给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干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贡献。即便是在武器研究领域,细分下来的项目,也就根本没必要去讨论言情剧一样的情感心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