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领子—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的“假货”,买不起衬衫,用假领装门面

漫步空影 2024-12-02 14:38:06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冬天里的一把火,或许大家都听过,但在七十年代的北方农村,真正能点燃寒冬的,不是歌声,而是家家户户炕上的那条棉被和衣柜里那一件件“假领子”。别小瞧这东西,在那个年代,它可不仅仅是“假货”,而是代表着一整个时代的智慧和体面。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70年代某个偏远村庄的小年夜,村里的小伙子们聚在一起,讨论着去邻村跳舞的着装问题。一个小伙子问:“你这毛衣怎么这么精神?”另一个笑了笑,抖了抖领口:“看出来了?假领子!从南京路淘回来的上海货,可有范儿了!”

那条白得晃眼的领子在昏黄的煤油灯下显得格外挺括,让围观的人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这样的场景在当时的中国城乡并不少见,因为假领子是那个年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不仅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中成为生活的补充品,更是年轻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

假领子的诞生

假领子的出现,背景无疑是七十年代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买布需要布票,一家人一年到头也就那么几尺布料,一件完整的衬衫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而假领子,仅仅需要裁缝师傅从衣服剩下的零布料中稍作改动,便能摇身一变,成为“节约领”。

这些领子不仅设计有扣子、扣眼,有的还配上前襟和后片,穿起来和真正的衬衫几乎无差别。上海生产的假领子一度成为全国的流行款式。尤其是南京路上的商铺,生产的假领子用的是树脂处理过的布料,不仅挺括耐用,还特别适合搭配各种毛衣。

农村的假领子更是显示出手工制作的灵活性:正面用干净的布料,背面用各种零碎布头拼凑成型,虽然看起来稍显简陋,但功能性丝毫不减。

假领子的流行,不仅仅是为了节约布料,更是人们对美的追求。七十年代,尽管布料单一,颜色以蓝、灰、黑为主,但在服装款式上,假领子的变化让人耳目一新。有方领、大尖领,还有小花布制成的装饰领。

爱美的姑娘们常常会在毛衣外面露出一小截花领子,整个人显得既精神又活泼。而男青年们则偏爱白色的假领子,配上一件手工织的毛衣,走在街上绝对是一道风景。假领子不仅在外观上讨人喜欢,实用性也让它深受欢迎。

它既省布料,又方便清洗,只需洗领子部分就可以保持整件衣服的干净,同时还能保护毛衣和外套的领口不被脖子磨损得发亮。这种“小而美”的发明,在当时可谓解决了很多家庭的实际问题。

假领子的尴尬时刻

然而,假领子的“假”属性也给穿着者带来了不少尴尬。冬天室外寒冷时,毛衣和假领子搭配无疑是绝佳选择。但一旦进入温暖的室内,脱掉外套后,毛衣里那条孤零零的领子常常会暴露无遗。特别是在聚会或饭局中,这种情况更是让人难堪。

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不少人干脆不脱外套,即使热得满头大汗也要保持形象。假领子的另一个问题在于佩戴的舒适度。虽然它节省布料,但因为设计简化,布带或松紧带固定在肩膀上,经常会勒得人脖子不适。

尽管如此,这些小问题并没有阻挡假领子的普及,毕竟在那个年代,人们已经习惯了以简朴的方式来满足生活需求。

假领子的流行时间主要集中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那时,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几乎家家都有几件假领子。不仅如此,不少人还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不同款式的领子,用来搭配毛衣或外套。一时间,假领子成为服装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商品。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布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对衣物的选择也不再局限于“节约”或“实用”。假领子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被完整的衬衫和更丰富的服装款式所取代。

对很多80后、90后来说,假领子只是父母辈的回忆,或者是老照片中才会出现的“历史文物”。

假领子的“回归”

尽管假领子早已不再是主流,但近年来,它却在环保和节约的理念下重新回归市场。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一些服装品牌推出了新款假领子,不仅采用了更加舒适的面料,如开司米和高支棉,还加入了时尚的设计元素,如荷叶领、立领等。

这些改良后的假领子不仅方便携带,还成为了年轻人追求个性化穿搭的选择。特别是在一些经常需要出差的白领群体中,假领子因其轻便、经济的特点再次受到青睐。一位外贸公司的职员坦言,每次出差都会带上十几件假领子,使用后直接丢弃,比在酒店清洗衣服更加方便。

假领子的兴衰,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从物质匮乏到消费升级,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从满足基本需求转向追求个性化与多样性。假领子虽小,却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也记录了中国服装文化的发展历程。

在今天,当我们再次谈起假领子时,不仅仅是在回忆一种实用的发明,更是在追忆一种精神,那就是在困境中依然能够创造美好的生活。这种精神,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未来。

参考文献:

【辉煌60年那时流行】假领子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