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风云激荡,群雄逐鹿中原。若将时光倒回建安十二年(207年),那位隐居南阳、自比管仲乐毅的青年才俊,未曾推开刘备第三次叩响的柴扉,而是转身乘船东去,与兄长诸葛瑾共事孙权——三国的历史长卷,是否还能勾勒出“鼎立”的轮廓?
诸葛亮投刘备,成就了千古传颂的君臣佳话;但若他选择孙权,历史的齿轮又将碾向何方?是东吴提前一统江南,还是曹魏加速扫平天下?这场假设的背后,不仅关乎一人一国的命运,更藏着乱世中权力、理想与现实的复杂博弈。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隆中对》,核心在于“跨有荆益”与“联吴抗曹”。若他投靠孙权,战略方向必然调整。东吴已据江东,下一步或优先夺取荆州,而非远图益州。但孙权对跨江拓土的野心,远不及刘备迫切——他更倾向于巩固江东,伺机北进。
据《三国志》记载,孙权虽曾派吕蒙袭取荆州,但始终对深入巴蜀持谨慎态度。赤壁之战后,周瑜曾提议西取益州,却因早逝未果。若诸葛亮在孙权帐下,或可凭借其战略眼光,推动东吴提前十年布局西进。但问题在于:孙权是否愿意将主力投入险峻的蜀道?诸葛亮又能否说服这位“守成有余,进取不足”的君主?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孙权集团长期依赖淮泗武将和江东士族,对外来谋士的信任有限。即便诸葛亮有兄长相助,也难以突破张昭、周瑜等元老的权力壁垒。《江表传》提到,孙权晚年多疑,连陆逊都难逃猜忌。若诸葛亮无法获得绝对话语权,他的“跨荆连益”之策,或许只能止步于战略蓝图。
诸葛亮若效力孙权,首要任务或是助其夺取荆州。但此举将彻底改变刘备集团的命运——失去荆州,刘备不仅丧失根基,更无法按《隆中对》西取益州。建安十三年(208年)的刘备,正寄居刘表麾下,若荆州提前落入孙权之手,他或许只能北上投曹或西遁巴蜀。
然而,刘备若失去诸葛亮,能否在益州站稳脚跟?《华阳国志》记载,法正、张松献蜀时,刘备已有关羽、张飞等猛将,却缺乏统筹全局的谋主。诸葛亮若缺席,庞统、法正或可填补部分空缺,但蜀汉政权能否形成稳固的“荆州—东州—益州”人才结构,仍需打上问号。
更关键的是,孙权单独掌控荆州后,能否避免与曹操的正面冲突?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尚能以弱胜强;若孙权独抗曹军,诸葛亮虽可献策火攻,但缺少刘备在陆上的牵制,胜负犹未可知。一旦战败,东吴或将退回长江以南,三国格局可能演变为南北对峙。
东吴政权的特殊性,在于其“豪强联盟”性质。孙氏起家依靠淮泗集团,后又与江东士族妥协。诸葛亮作为外来谋士,即便有诸葛瑾引荐,也难以撼动根深蒂固的派系平衡。《吴书》记载,张昭曾公开反对孙权称帝,周瑜、鲁肃更掌握军权多年。诸葛亮若想跻身决策层,必须直面这些障碍。
反观刘备集团,创业初期“文武不足十人”,诸葛亮出山即任军师中郎将,总揽政务。但在东吴,他最多担任类似鲁肃的参谋角色。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前推荐吕蒙接任,而非更年轻的诸葛瑾,可见孙权更信任武将出身的心腹。诸葛亮即便才华盖世,也可能被困在“战略顾问”的位置上,难以施展治国理政的全才。
更残酷的现实是:孙权晚年猜忌日盛,诸葛瑾之子诸葛恪虽一度掌权,最终却遭灭族之祸。若诸葛亮在江东,能否避开这场政治风暴?抑或因其北伐主张与孙权的保守策略冲突,提前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三国鼎立的关键,在于曹魏未能速灭蜀汉、东吴任何一方。若诸葛亮助孙权夺取荆州、益州,形成“全据长江”之势,东吴实力或将翻倍。但此举也可能刺激曹魏提前发动灭吴之战——正如司马昭后来伐蜀前的判断:“吴蜀虽小,凭险据守,若并为一国,则难图矣。”
另一种可能是:失去荆州的刘备集团退守汉中,与羌氐势力结合,形成缩小版的“蜀汉”。但缺乏诸葛亮统筹内政,其政权稳定性必然大打折扣。当曹魏集中力量攻蜀时,这个弱化版的割据势力恐难长久。
最戏剧性的场景或是:诸葛亮助孙权实现“跨荆连益”,而曹操则拉拢刘备共抗东吴。如此,天下或将重现楚汉相争的格局,而非三足鼎立。
回溯历史,三国鼎立的形成,本质是地理屏障(长江、秦岭)与人才战略(诸葛亮治蜀、陆逊守吴)的共同作用。若诸葛亮效力东吴,两大变量将彻底改变:其一,长江防线可能东西贯通,但巴蜀险隘或被东吴掌控;其二,曹魏失去最强劲的北伐对手,军事重心转向东南。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诸葛亮的真正价值,在于他将刘备的“游击军团”锻造为制度化政权。这种能力,在东吴既有的官僚体系中或许无从施展。正如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评价:“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治国之才,终究需要匹配的舞台。
《三国志》(中华书局)《华阳国志》(齐鲁书社)《后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资治通鉴》(岳麓书社)
高级城管
“孙梳”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