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军迷和历史爱好者来说,《侦察英雄》和《功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基本是一个水平,战斗场面很逼真,军事细节很到位,甚至一些小动作都很传神。
举一个例子,梁辰头部受伤,战斗结束后需要到医院换药,这段戏放在其他影视剧里一般就是过场戏,随便拍拍,反正也没人较真。
我们看《侦察英雄》就不一样,护士在给梁辰拆纱布时非常小心,当拆到伤口时马上停下,用镊子夹着一颗沾了酒精的棉球先擦拭伤口。
这么做一方面是消毒,另一方面是软化已经被血液凝在伤口上的纱布,软化之后继续拆纱布才不会影响到伤口。
拆到下一圈的时候,这个动作还要再来一遍,而梁辰的表情也配合到位,倒吸一口凉气的样子让人感觉是不是罗晋真的把头弄伤了,这是真换药而不只是拍戏。
光一个伤员换药镜头就这么讲究,可想而知作为《侦察英雄》重头戏的战斗场面会有多较真。
导演郑晓龙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侦察英雄》专门找了军史顾问对剧本创作进行把关,还安排了三位军事指导专家全程跟组拍摄,不仅负责给演员们做形体训练,还手把手教他们怎么排雷怎么伪装,最难能可贵的是还教给了他们很多进攻和撤退战术。
也就是说,像罗晋这些演员基本上就算接受了一次专业级别很高的军事训练,所以他们在《侦察英雄》里表现出来的战术素养就非常接近真实的战士。
具体例子有很多,本文选取侦察兵在玉江南岸的战斗场面进行分析,看看《侦察英雄》的战斗细节到底有多细。
全军覆没的绝境
梁辰率领的侦察一班炸毁玉江桥之后又炸毁了美军工程兵基地,他们被黑豹师情报队长白昌镐带领的南朝鲜军队追击,且战且退到玉江南岸一处高地上。
此时,玉江北岸的侦察连正在阻击难逃的美军,没有机会支援梁辰他们,侦察一班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才能化险为夷。
后有强大追兵,前有玉江,江岸还是高山和悬崖,放在一般情况下,这就是全军覆没的绝境,侦察兵们很容易就会在高地上被全部消灭,即使能够从悬崖跳进玉江,也会成为黑豹师情报队的活靶子,他们可以用步枪、手雷等各种武器将侦察一班全部打死在江中。
当然,观众之所以没有感受到这么危险的氛围,主要是因为这是电视剧,梁辰是男主角,侦察一班这帮战士是重要配角,如果他们全军覆没了,难道直接大结局吗?
所以,抛开主角光环的影响,这场战斗确实相当惊险。
梁辰的命令
侦察一班撤退过程中,梁辰意识到全体一起撤退肯定不行,到最后弄不好谁都走不了,于是他陆续派了三组人进行交替掩护撤退。
第一组,李黑牛(绰号大牛)和毕雷针(绰号避雷针),埋伏在左侧伏击敌人,掩护其他人撤退。
第二组,于小山(绰号小钢炮)和莫日根(绰号猎手),右边埋伏,负责接应一组。
第三组,副班长齐禄和张志成(绰号机灵鬼),负责接应一二组。
梁辰每隔开一段距离就派出一组人留下,然后带领朝鲜游击队长和崔英明继续撤退到江边,寻找渡河方法。
交替掩护和滚筒式撤退
梁辰这种安排其实说简单也简单,那就是交替掩护。
所谓交替掩护,一般是指战斗人员至少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提供火力掩护,另一组行动,当行动人员到达目标点时再为掩护人员提供火力,原先负责火力掩护的人员再行动。
交替掩护可以进攻也可以撤退,在进攻时是交替掩护进攻,在防守时则是交替掩护撤退。
交替掩护最少可以由两个人完成,一人掩护一人行动,最多则可以达到师级甚至军级规模。
国军将领廖耀湘在抗战时的成名之战就是指挥了“立体滚筒式撤退”,说起来显得很高大上,实际上就是大规模的交替掩护。
A团就地阻击,B团迅速撤退到下一个阻击点建立阻击阵地,A团再撤退到B团背后建立阻击阵地......以此类推实现立体滚筒式撤退。
问题来了,为什么廖耀湘的滚筒撤退战法在辽沈战役里不好使了?强大的九兵团不仅没能撤退反而在乱糟糟的战场上全军覆没。
首先,滚筒式撤退需要部队有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廖耀湘兵团在辽沈战役中并不具备这个条件,有些军长和师长不是那么听指挥,比如郑庭笈。
其次,滚筒式撤退还需要对方部队“配合”,也就是对方只会一线平推进攻,不搞穿插迂回。
偏偏东北野战军根本不“配合”廖兵团的撤退,直接一股脑扎进去,各种穿插各种迂回把廖耀湘兵团全给打乱了,几个主力军稀里糊涂就完了。
回到《侦察英雄》,黑豹师情报队长白昌镐虽然也安排了一个班迂回追击,但梁辰料敌在先,他命令一二组和二组在侧后埋伏,正好可以堵住情报队的迂回。
而侦察一班最后能够避免全军覆没,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志愿军战士们的牺牲精神,他们用高度的纪律性和牺牲精神展现了经典的滚筒式撤退。
大牛和毕雷针的牺牲
大牛和毕雷针是第一组,他们后面是莫日根和于小山,再后面是齐禄和张志成,当大牛毕雷针完成第一波阻击后,齐禄命令他们到江边挖工事,准备掩护全队过江。
大牛是机枪手,本身就是负责火力掩护的,因此这个任务确实非他莫属,毕雷针则是他这个战斗小组的组长。
正常情况下,当齐禄和张志成投入阻击后,莫日根和于小山则会撤到后面和大牛他们在一起,但莫日根身上有绳子,他和于小山按照梁辰的命令直接撤到悬崖边,用绳子下到江面,和郑玉淑崔英明第一批过江。
由于张志成受伤,齐禄带着他先来到悬崖边,然后准备自己回去替换大牛和毕雷针担任最后的阻击任务,但梁辰命令他先走,自己回去找大牛和毕雷针。
之所以梁辰和齐禄抢着回去,是因为大牛和毕雷针此时正处于最危险的境地,他们背后已经没有撤退空间必须全力阻击,很难全身而退。
按照梁辰的计划,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等到他和大牛毕雷针撤到悬崖边时,已经过江的莫日根、于小山、齐禄和郑玉淑将担任火力掩护任务,江面不宽,他们在对岸就可以用火力压制黑豹师情报队。
可惜,在黑豹师情报队的不断进攻下,大牛和毕雷针双双牺牲,梁辰边打边撤到悬崖边一跃而下,不幸中枪受伤也险些牺牲。
大牛和毕雷针的牺牲以及一班其他人的成功脱险,证明了交替掩护撤退的最关键一点就是必须人人不怕死,人人能当也敢当最后一道防线。
一些志愿军老战士回忆说,面对美军的疯狂炮火和进攻,部队在撤退时经常需要留下一些战士掩护,这些战士也知道自己几乎是必死的结局,但每次有阻击任务都是战士们抢着留下,很多阵地都是在全体战士牺牲的情况才失守,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铁原阻击战。
《侦察英雄》这段侦察一班脱险的剧情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其内容不仅体现了志愿军战士们高超的战术素养,更是彰显了他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如此水准的《侦察英雄》,值得点赞。
可惜拍不到现代无人机无人坦克机器狗武装直升机核突击……爷我孤寡老人一辈子一个人哩也快飞天了
我觉得有点假。打坦克这种重武器,跟玩一样,要是这么简单,就不用人背着炸药包去炸坦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