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莹颖看着手机屏幕上的评论,心头一阵酸涩。
作为公众人物,她早已习惯了外界的各种声音,但这次,围绕儿子身高的争议却让她难以释怀。
网民们聚焦的不是她的事业,也不是她和邹市明的婚姻,而是他们的儿子邹明皓为什么会这么矮。
一些尖锐的语言甚至直接指责是她拖累了孩子的基因,甚至搬出“娘矬矬一窝”的俗语,冉莹颖选择了为儿子注射生长激素,这让话题达到了白热化。
传统观念与现代遗传学的冲突先不谈激素,单是对“矮”的原因,各种各样的观点已经占据了整个朋友圈。
传统观念总是认为,孩子矮全怪妈妈遗传不好,但现代遗传学告诉我们,这种看法实在过于简单。
根据遗传学,父母双方对孩子身高的贡献是均等的。
即便你按照公式来算,邹市明和冉莹颖的孩子理应比现在更高些,但遗传毕竟不是一门绝对科学。
就如冉莹颖早先在采访中说过,丈夫的身高并没有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优势。
而且,对于网上那些坚称她比邹市明矮的言论,她也直言,身高不是夫妻间的障碍,何必来攻击她呢?
冉莹颖觉得自己在家族基因上的“短板”被放大成了众矢之的,这不仅让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还给她带来了无谓的自责。
生长激素治疗的科学依据及风险于是,为了儿子的未来身高,冉莹颖做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决定——注射生长激素。
你可能会想,这真能让孩子长得更高吗?
其实,生长激素主要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和特发性矮小等医学问题,且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激素治疗并非完全安全,它还带有不少副作用,比如注射部位的疼痛、水肿甚至高血糖。
长期过量使用可能导致骨骼畸形和心血管疾病等等。
冉莹颖虽然已经权衡过利弊,但这种治疗仍然引发了社会的巨大争议。
有的声音支持她,说错过了孩子的生长期就太迟了,有的则批评她竟然为了身高冒如此大的风险。
为何大家这么关心孩子的身高?
这是因为我们社会对身高问题堪称执迷。
有时,人们会将身高与能力及自信心挂钩,甚至认为身高不够的人会自卑。
现代研究已经证明,身高与幸福感和成功没有直接关联,而且,由母亲遗传来的身高是不可选择的。
再说,身高除了遗传因素,还有营养、睡眠、运动等后天因素的影响。
营养中的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是孩子长高的必要元素,而睡眠中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期也是长高的重要时段。
冉莹颖曾公开过孩子的饮食和运动计划,这表明她在后天管理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健康与自信——对身高焦虑的正确态度事实上,面对孩子的身高问题,与其让孩子感到自卑,不如让他们感觉健康和自信更为重要。
冉莹颖和邹市明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只是面对遗传的现实,他们不得不使用医学手段。
即便如此,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找到了解决身高问题的“神药”。
医生们告诫家长们,关注孩子的健康远比焦虑他们的身高重要。
每半年测量一次孩子的身高,如果发现异常就及时就医,这是科学的态度。
心理学家也建议,尽量避免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要让他们知道,人生的高度绝非仅仅由厘米决定。
结尾最终,冉莹颖还是选择将儿子的健康放在了第一位,这是一种无奈但深思熟虑的决定。
她或他并不是错在基因上的问题,而是社会的偏见让他们无法避免争论。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身高只是人生的一部分。
我们或许更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在追求身高问题上,忽略了孩子心理和成长的真正需求。
我们如何构建一个包容的社会环境,不仅是对身高问题,也是对所有孩子的健康与自尊,家长们需要在这条道路上摸索前行,而这条道路从不局限于几厘米的差距。
有什么意见呢?
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