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03年,桓玄举行登基大典。此时,他已经胖到不能行人事,宠幸后宫都需要太监帮忙的地步。只见他缓缓地走向那梦寐以求的龙椅,下一秒,龙椅不堪重负,皇帝跌坐在地。
此时,一个人站出来寥寥几语就给皇帝解了围。
这个马屁精拱拱手对皇帝说道:“一定是皇上的福泽深厚,龙椅难以承载。”你瞅瞅,这人不发达谁发达,这反应能力,这应变的本事。
这个人叫殷仲文,是桓玄的姐夫,也是一直深受桓玄器重的大臣。 但殷仲文不是故事的主人公。
桓玄才是!
如果说桓玄实在无人问津,那么有一个人大家一定认识,那就是田园祖师爷陶渊明。
陶渊明在30多岁的时候到桓玄幕府中任过职。
当皇帝这事,有人青史留名,有人遗臭万年,有人褒贬不一,有人毁誉参半,但无论是哪种结局,都至少混个脸熟,也算出名了。
可桓玄实在是这些人里打酱油的存在,更是直接沦为了刘宋的背景板。
关于桓玄是个大胖子的这件事,我为了行文严谨,特意查了许多资料,但别说在正史中没查到相关记载,在野史里也没见多少流传的。倒是在许多相似的文章里,见大家都在说他日食肉几十斤,胖成了500斤。
我琢磨着500斤的体重,三高就要命了,再加上心衰等其他毛病,应该不太现实。
况且,我所熟知的两个大胖子,一个是安禄山,一个是朱高炽也都没有达到他这个水准......体重这个事,姑且画个问号,有好朋友知道怎么回事的,可以帮我指路一下出处,我还蛮好奇的。
因为,在史书上明确记载的是桓玄这个人长得风流倜傥,是个相貌奇伟,神态爽朗,博通艺术的文艺青年,尤其是擅长写一些文章。
他是桓温的儿子,父亲曾经企图篡位,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于是,五岁的桓玄袭爵成了南郡公。
那时,父亲的福一点没享到,父亲的锅倒是背了不少。
桓温毕竟是有过篡位的企图,导致皇帝对他们家一直心存忌惮,桓玄到二十岁还碌碌无为也没当上什么大官,最后只做了个太子洗马。
跟马有关的职位一般来说都不大,最著名的就是猴哥的“弼马温”。桓玄这个官也就是个图书管理员,饿不死,但也没有什么机会成就大作为。
后来,桓玄干脆决定远离朝堂中心,眼不见心不烦,自己躲出去,皇帝也放心。二十几岁的桓玄辞官回封地,途经建康的时候出于社交礼貌,特意去拜访了一下宰相司马道子。司马道子喝点酒忘乎所以,根本没拿桓玄当回事,絮絮叨叨的指着桓玄道:你爹当年就要造反,如今你什么想法啊?
此话一出给桓玄吓个半死,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声声泣血的表忠心。他也明白如今人在低处,要懂得能屈能伸,幸而在同僚的说情下,才勉强从司马道子这离开。因此,桓玄恨透了司马道子,也为后来杀他埋下了引线。
在封地的桓玄日子过得还算顺遂,但和司马道子轻视自己一样,其他官员也因为他的身份常对他不敬,荆州刺史王忱就和桓玄百般不对付,经常给他难堪。桓玄就一直苦熬到公元392年,王忱病死了,朝廷准备委派新的人来接任荆州。
桓玄害怕皇帝派的人不合自己心意,干脆斥巨资贿赂了皇帝宠爱的小尼姑支妙音,通过买通她,暗箱操作让能力不足的殷仲堪当了荆州刺史。
殷仲堪投桃报李,对桓玄十分客气。 荆州之地,毕竟有他叔父留下的威望,再加上殷仲堪的结合,桓玄在这里过得风生水起,可能是这时期体重飙升,再加上势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了朝廷的威胁。
尽管有人不断提醒殷仲堪,桓玄这个人很危险,不是能托付之人,可殷仲堪非是不听呢。
公元398年,陶渊明加入桓玄幕府,公元399年,桓玄就除掉了殷仲堪,将荆州据为己有。
陶渊明后来归隐田园也可能和这段时期的混乱有关系。这时候的桓玄已成气候,野心昭昭。
公元400年,孙恩之乱即将拉开帷幕,桓玄打着为君分忧的名义浑水摸鱼,说是要去讨伐,实际上却是给自己招兵买马,根本没干正事。
作为本文里的最著名的路人陶渊明,可能有人会问了他该不会参与了这些事吧? 没有,这时候陶渊明被大风阻隔在了规林,有词为证《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
公元401年,桓玄开始密谋干大事了,陶渊明母亲病逝,他回家奔丧,算是远离了风波中心。也就一两年的时间,桓玄逐渐控制了长江漕运,图谋篡位。当时的皇帝忌惮桓玄的势力,但又拿他没有办法。
公元403年,东晋被孙恩搞得一团糟,桓玄趁机逼皇帝封自己为大将军,表面上气势做得特别足,老早就把自己要出兵北伐后秦的事宣扬出去了,人设立稳,他又暗自授意皇帝不要准许自己出征。 就这样,他又出了名,又不用卖命。
这种事他做起来轻车熟路,包括封楚王的时候也是如法炮制。同年11月,桓玄觉得自己实在是太渴望那个位置了,又假惺惺的做了最后一场大戏。
桓玄让晋安帝带着一众官员集体请愿,希望桓玄接受禅位,当皇帝。 桓玄一边撕吧推脱,一边不由自主的走向龙椅,就这样桓楚政权建立,桓玄如愿以偿的坐上了皇位。
登基大典之前,他应该是夜不能寐,实在太激动了。可谁能想到,在龙椅这出了洋相,一下子坐塌了,幸亏姐夫给力给了个台阶下。
桓玄也真当真,竟觉得自己真的是福泽深厚。从此骄奢淫逸,不理朝政,享受了80天的皇帝特权,被刘裕赶下皇位,死于乱箭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