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到底是什么意思?何为籍,何为贯呢?下次可别再填错了

法不可贷军事 2024-09-20 05:05:1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关于唐朝诗人李白是哪里的人争议一直不断,共有三种说法。

有人以其居住地来确认他是哪里人,有人以其出生地确定他是哪里人,称以籍贯为准。

我们在户口本上和档案上及其一些名人的介绍中也可以发现,常常提到籍贯。户籍、常住地址、故乡、籍贯是一回事吗?籍贯到底是什么?

一、从李白的故事说起

理清了李白的故事,可以知道籍贯是什么。

唐朝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与杜甫齐名,每当喝醉酒的时候,能够赋诗一首,李白的书法据说也相当不错。

有人说李白是海参崴人,有人说李白是甘肃人,还有人说李白是四川江油人。

四川江油是曾经闹上法庭的少林武术传人海灯法师的故乡和主要生活地点,即其籍贯所在地。

李白到底是哪里人?李白的籍贯在哪里?李白的故乡是哪里?古代曾把陕甘川并称,三地的距离并不遥远,是不是李白的祖上曾经在三地不断迁徙?

有一点可以肯定,李白的祖上曾经被发配到海参崴,并在那里生活了几十年或者几百年。

后来他的祖上的后人又在甘肃定居,在甘肃又生活了几十年或上百年,李白在陇西出生,出生后不久,李白的父母带着李白来到了四川江油,李白在四川江油生活了几十年。

好了,李白的籍贯可以搞清楚了。古代的陇西相当于现在的甘肃省定西市,也就是李白出生于定西,李白的籍贯是甘肃,四川江油是其常住地,李白的儿子李伯禽的籍贯却是四川江油。如何理解呢?

什么是籍贯?籍贯是一个人的祖先长期生活的地方,按照古代的规定,无论做官、从军、发配、投亲、避难、经商等,发生居住地迁徙以后,只要在新的地点居住超过20年,可以将户口迁移到当地,就是变更了户籍登记地址。

变更了户籍登记地址以后,其本人的籍贯仍然是迁徙之前的地点,但是其在新居住地址生的儿女和孙子、孙女等后人的籍贯都以新的户籍地址为准。以李白为例来说明。

李白的祖上曾经被发配到海参崴,在那里生活超过20年,所以户籍变更为海参崴。

但籍贯不是海参崴,他们的籍贯是哪里需要历史学家考证。

此批祖先的儿女后来迁徙到甘肃陇西,但这些发生迁徙行为的儿女的籍贯还是海参崴。在甘肃生活超过20年后,其在甘肃生的后代的籍贯是甘肃,而不是海参崴了。

李白出生后不久,随父母搬到四川江油生活。

李白在四川的居住时间超过20年,他的儿子李伯禽在四川出生,所以李伯禽的籍贯是四川,而不是甘肃,更不是海参崴。

只能说李白、李伯禽的祖籍曾经是海参崴、甘肃等地。祖籍和籍贯是什么关系?祖籍包括了籍贯,祖籍是多个曾经的居住地点的总和,生活了一年的也算。

再说得通俗点,祖籍是祖先的足迹所经过的地方。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在某地生活20年或以上时间的时间,如果其间因为工作、从军等原因到外地的时候超过20年,最后叶落归根,那么其后代的籍贯仍然是这个地点。即便只在该地断断续续生活了6个月,但是只要没登记新的户籍地址,后代的籍贯仍然是这里。

可以这样说,居住超过20年是后代籍贯发生变更的必要条件,但是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后代的父母等长辈是否在户口管理部门登记了新的居住地址也就是户籍,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在某地出生时,其父母迁徙过来的时间不超过20年,并没有入籍,籍贯仍在父母迁徙前的户籍地址。

如果在某地出生,父母居住在新地址的时间超过20年,没入籍,后来还搬走了,籍贯还是父母迁徙前的户籍地址。

二、潘金莲成了香饽饽

籍贯可能是出生地,也可能不是出生地。故乡、老家、故里指的是出生地,未必与籍贯一样。

有一个特殊情况,比如一个人随着爷爷奶奶、姑姑、姑父或朋友变更了居住地址并生活了二十年。其后代的籍贯仍然是新的居住地址,不以父母是否随迁为准。

如果从来没发生迁徙,那么祖籍只有一个地点,和籍贯是一致的,这是特例。由于种种原因,多数姓氏和民族都发生了一次以上的迁徙。

同样发生争论的古人还有江苏的叶天士。叶天士又被称为叶桂,清代的著名中医,他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叶天士在治疗急性传染病方面具有独到的方法,他写的著作《温热论》直到现在为止还是中医师学习的书籍。

在非典和新冠肺炎的防治中,叶天士的药方也曾经得到应用,对于这样的名人,很容易发生争抢。普遍的说法是叶天士是江苏人,但是现在有的医学教授认为叶天士是安徽人,因为他的祖上曾经长期在安徽生活。叶天士到底是哪里人?

他的籍贯可能是安徽,按照确认李白籍贯的方法,叶天士出生在哪里不重要,要看他的祖先从安徽搬到江苏的时间有多长和是否加入当地的户籍。如果在江苏生活20年并入籍江苏,之后生了叶天士,叶天士只能称为江苏人,籍贯也是江苏。

如果叶天士出生在安徽,其祖先在安徽生活的时间超过20年并入籍,则其籍贯在安徽,可以称为安徽人,叶天士在江苏生活超过20年,所以也能称为江苏人。

你能想到吗?关于潘金莲是哪里人,也有人抢。

很多地方现在都重视旅游经济,想开发一些文化景点,如果这个地方曾经出过历史名人,可以复制其生活和工作痕迹,建立博物馆,吸引人来参观。为了争夺名人的故里、籍贯,闹出了很多笑话。

孙悟空、西门庆、潘金莲曾经都成了很多地方争抢的对象。

潘金莲是否真有此人?不得而知,不过因为武松的故事,潘金莲也名声在外,在《征寇传》、《水浒传》等古代小说中都提到了潘金莲,还被拍成了很多电影和电视剧。

古代有人专门将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故事提取出来,然后写了一本书叫做《金瓶梅》,现在在国内外竟然有一批专家专门研究这本书。

潘金莲到底是哪里人?2010年07月13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发出《文化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把握正确导向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的通知》。

通知指出,对于有争议的、未经认定的,不宜命名或宣传,严禁利用历史或文学作品中反面或负面的人物形象建设主题文化公园、举办主题文化活动等。为保证命名的严肃性,各地不宜对文艺作品中虚构的人物进行命名故里等活动。

此后,关于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故居、重要文物所在地的争夺战或闹剧终于偃旗息鼓。

三、朱元璋与山东人的籍贯

为什么争来争去说不清?就是没有搞清户籍、祖籍、籍贯、故乡、故里、老家、出生地、居住地、常住地址的区别与关系。

再说一个明朝的一个事件,看完了这个事件,能更好地理解籍贯的含义了。

宋元时期,一些山东人迁徙到了安徽,并在安徽生活20年以上,还在安徽入籍,他们的籍贯还是山东,在安徽出生的人籍贯是安徽。

明朝的时候,为了平定云南地区一些势力的叛乱,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从家乡安徽征召了大批的人参军入伍,其中包括了从山东迁徙来的人的后代,他们到云南去平定叛乱。

后来这些军人和其后代曾经长期在云南生活,时间超过20年,一些人后来将户籍变更为云南某地。

这部分在云南生活超过20年、变革户籍登记地址的人的后代籍贯就不再是安徽了,而是云南了,他们本人的籍贯却是安徽。

再后来,日本倭寇骚扰我国的浙江、福建、山东等沿海省份,一部分在云南入籍的安徽人的后代又迁居到了山东,去防止日本倭寇对山东沿海的袭扰。

这些人的籍贯仍然在云南,他们的祖籍在安徽。

当这些人在山东生活20年以后,那么他们的儿女的籍贯又变成了山东,而不是云南,更不是安徽。不过他们此时的新籍贯与他们的安徽始祖的山东籍贯又不是一回事了。

清朝末年和民国的时候,日俄美英法等国家侵略中国,中国的很多地方又发生了灾荒,这时很多山东人又远赴东北生活,称为闯关东。

闯关东的人包括从山东迁徙到安徽、再到云南、再到山东的人,这些闯关东的人的籍贯是山东,不是云南和安徽,祖籍包括了云南、安徽。当他们在东北生活20年以后,他们的儿女的籍贯又变成了东北。

实际上,有些人在东北生活20年以上的时间以后,带着后代们又返回了山东并改变户籍登记地址为山东。

不过他们的籍贯仍然是东北,并不会因为他们曾经是籍贯在山东的人的后代又返回了山东并入籍就称为籍贯在山东。只有他们在山东再生活20年,他们的后代的籍贯才能够是为山东。

如果能明白山东人反复迁徙后的籍贯变化情况,可以说真正理解了籍贯的含义。

籍贯中的籍是户籍,贯是序贯,是指不断变化的祖籍,也可以称为不断变更的籍贯、临时居住地点。

籍贯这个名词的出现,与统计人口出生数量、征税、征兵、提高社会治安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户籍制度。

最严格的时候,还实行了保甲制度,对人口的出生、迁徙进行精准地统计,以便可以准确地查找到犯罪分子,在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制度。

我国的户籍制度历史相当悠久。

所谓的户籍是记录一个人的居住地址、出生地址、家庭成员、婚姻情况、子女情况的文件。

西周的时候,户籍已经有了影子,汉代的时候户籍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了,当时的人口分为两种。

一种是登记在册的人口,包括在登记地和居住统一的人,也包括不在一起的。另一种是黑户,籍贯的概念从这时开始酝酿。

结语

现在我国的户籍制度相当完善,涉及到4 个号码与证件,分别是户口本、身份证、居住证、网络身份证。

户口本是基础,身份证是核心,居住证是临时证件,经过发展,效力与身份证几乎相同。

网络身份证是新事物,在互联网深入生活以后,为了防止个人信息泄漏而产生该证。现在在一个地方生活多少年才能说籍贯在这里,没有明确的年限规定,往往以父母的户口本登记信息为准。未来身份证和网络身份证将成为主体,籍贯之争将越来越少。

信源:

1.叶天士-大余县人民政府

2.注销户籍 改名换姓...“花式”拒执遭拘留!-澎湃

3.持续推进户籍改革 方便群众服务发展-公安部网站

4.李白,唐陇西成纪人——李白籍贯与故里解读-秦安县人民政府

5.三地否认争夺"西门庆故里" 改打"潘金莲"牌-中广网

6.两部委“新规”能否“梦断名人故里”-中国网络电视台

0 阅读:0
法不可贷军事

法不可贷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