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仿岩洞建造,立体养殖结构,鄂西林区,生态园新专利
大鲵,这种有着独特外形和极高研究价值的两栖动物,在养殖界一直备受关注。它长得有点像娃娃鱼,在我国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着非常独特的外形,身体扁平,头部宽阔,有着四条短而有力的腿,皮肤黏滑,身上还有各种独特的斑纹。大鲵的经济价值不容小觑,它富含高蛋白、多种氨基酸以及微量元素,在美食、药品、化妆品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传统的养殖方式往往存在不少痛点。就像很多养殖动物一样,大鲵养殖也不例外。比如养殖空间有限,导致大鲵活动受限,影响生长和繁殖。就拿德州肉牛养殖场的张经理来说,他在养牛的时候,发现牛栏如果设计得不合理,牛在里面转不开,就容易长得慢还容易生病。大鲵也是如此,狭小的养殖池会影响大鲵的生长发育,让它们不能像在自然环境中那样自在游动、觅食和休息。
而且,大鲵对水质和温度要求特别苛刻。水质稍微有点变化,就可能让大鲵生病。这就好比南方湿热和北方干冷的地域差异对养殖的不同影响。南方气候湿热,细菌繁殖快,养殖的时候要时刻注意防范水质恶化,保持水体清洁。在北方,干冷的天气虽然让细菌繁殖慢了些,但冬天的恒温措施又得做好,不然大鲵容易被冻着。有养殖户网友分享,自己一开始没注意南北差异,把北方的养殖模式照搬到南方,结果损失惨重。
鄂西林区的地形地貌有着独特的优势,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鄂西林区有着茂密的森林,山清水秀,这种自然生态环境简直就是大鲵生长的理想家园。这里有清澈的山泉水,水质优良,水量稳定。而且山区的岩石众多,这可给了养殖户们灵感。于是,开始尝试仿岩洞的立体养殖结构。
这种立体养殖结构可不简单。在这个养殖场里,就像是给大鲵打造了一个个小家园。养殖池的墙壁用仿岩洞的设计,一层又一层的,就像我们常见的立体农场一样,但是这里是给大鲵居住的。每个岩洞大小的养殖池都有着合适的水温控制设备。比如在夏天,水温会自动调节到接近大鲵适宜生长的温度。而且,因为鄂西林区森林植被丰富,还有3 - 5种冷门的绿植,像冰草、白芷菜、紫斑风铃草等,这些绿植的存在对养殖环境也很有好处。冰草能吸收水中的部分杂质,改善水质;白芷菜的茎叶含有一些天然的驱虫物质,减少大鲵感染寄生虫的几率,就比北方养殖时单纯的过滤水质效果要好很多;紫斑风铃花在开花时会吸引一些昆虫天敌,平衡养殖区域内的小生态。而水葫芦在南方养殖中,除了吸收多余的养分,净化水质外,还能作为大鲵幼体躲避天敌的一个掩护植物。菖蒲这种比较普遍的湿地植物,在鄂西这种山区养殖时,和仿岩洞结构结合,和山泉水配合,效果特别好。
从建造这种立体养殖结构开始,每一步都得精心规划。先从地形测量开始,确定合适的位置,比如靠近水源且地势较高不易发生洪涝的地方。然后搭建仿岩洞的框架,材料得选用环保又坚固的,得能经受住多年的风雨考验。在鄂西这样的山区,石头多,有些石头还可以就地取材,既节省成本又符合当地环境。框架搭好后,要安装水流循环系统,确保每个养殖池的水都流动起来,有新鲜的水注入。
大鲵养殖的时间跨度也很长,从幼体培育到成体,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大鲵幼体的养殖大概需要3 - 6个月的时间,这个时候要特别关注它们的饮食和水质,饲料得是营养丰富又适合幼体消化的专有大鲵饲料。到了幼体后期,养殖池里的环境温度也要时刻监测,一般控制在20 - 25℃左右比较合适。
等幼体长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放到立体养殖结构里,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再经过1 - 2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大鲵们的生活变得很有趣,它们在自己的“小岩洞”里穿梭,就像在山洞里的野生大鲵一样自在。而且立体养殖增加了养殖密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以前一片场地可能只能养有限的几十条大鲵,现在采用这种立体养殖,可以养上百条。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些大鲵的成长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们体型变大了,色泽也更加健康。这时候养殖户就要注意合理投喂,避免食物过剩导致水质恶化。
三年又三年之后,大鲵的体重和大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可以作为种鲵繁殖或者走向市场。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比如说有一次,养殖户发现有一些大鲵的行为变得很奇怪,游动的速度很慢,食欲也不强。养殖户就去咨询专家,经过一番检查发现是水温有一点小波动。虽然只超出一度的范围,但是对于敏感的大鲵来说还是产生了影响。这就提醒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水质水温,毕竟大鲵对环境的要求实在是太高的。
大鲵养殖在鄂西林区这种特殊的地域环境下,有了仿岩洞立体养殖结构这个新的探索,确实给大鲵养殖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个养殖场在鄂西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就像是生态园里的一个宝藏。养殖户们精心照料着大鲵,大鲵们在这个仿自然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效益,也给鄂西的生态环境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在这样的养殖模式下,养殖户和周边环境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养殖场的废水处理也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相融合。大鲵养殖产生的少量废水经过处理后,可以用于灌溉养殖场周边的树林或者农田,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也和鄂西林区整体的生态理念相契合。而且立体养殖结构的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势起伏,减少了对原有地貌的破坏。这就和北方干冷地区那种较为规整、大规模平整土地的养殖场地不同,在鄂西林区,养殖始终遵循着因地制宜的原则。
大鲵这种珍贵的动物,在鄂西林区的新养殖模式下,展现出很好的发展前景。不过,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思考。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立体养殖结构是否能不断优化?在大鲵繁殖季节,这种养殖结构对大鲵自然繁殖行为的模拟是否还能进一步完善?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希望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