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36年的陕北保安县,一场关于白酥鸡的故事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悄然展开。当时,党中央机关刚刚迁至保安县城,物资匮乏、条件艰苦。毛泽东日夜操劳,身体日渐消瘦,这让几位警卫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瞒着毛泽东,从永宁山买来小鸡,李久长更是超常发挥厨艺,做出了一盘香气四溢的白酥鸡。然而,当他们满怀期待地将这道菜端到毛泽东面前时,却换来了一句"你们这件事没做好"。这看似简单的白酥鸡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位领袖对待特殊化的鲜明态度,以及警卫员们朴实真挚的情感。
文章大纲:

一、艰苦环境下的保安县
1936年保安县的地理环境与物资匮乏现状
中央机关迁入后的物资供应压力

毛泽东的日常生活与伙食标准
二、警卫员们的秘密计划
警卫员们对毛泽东健康状况的担忧

老周提供的购买小鸡建议
贺清华骑小黄马去永宁山买鸡的经过
三、白酥鸡风波

李久长超常发挥的厨艺表现
警卫员们献上白酥鸡的场景
毛泽东对特殊化的态度表达

四、情与理的碰撞
警卫员们的真挚情感流露
毛泽东的坚持与妥协

事件反映的领袖作风与革命精神
1936年,警卫员超常发挥做了盘白酥鸡,毛泽东:你们这件事没做好
1936年的陕北保安县,一场关于白酥鸡的故事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悄然展开。当时,党中央机关刚刚迁至保安县城,物资匮乏、条件艰苦。毛泽东日夜操劳,身体日渐消瘦,这让几位警卫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瞒着毛泽东,从永宁山买来小鸡,李久长更是超常发挥厨艺,做出了一盘香气四溢的白酥鸡。然而,当他们满怀期待地将这道菜端到毛泽东面前时,却换来了一句"你们这件事没做好"。这看似简单的白酥鸡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位领袖对待特殊化的鲜明态度,以及警卫员们朴实真挚的情感。

黄土高原上的艰苦岁月
1935年深秋,中央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终于抵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次年,党中央从子长县瓦窑堡迁至保安县城,这座偏僻的小城由此成为继江西瑞金之后的第二个"赤色之都"。
保安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这里的交通极为闭塞,放眼望去尽是黑黢黢的窑洞,连一家像样的商铺都难寻。

这片土地物产贫乏,粮食产量低下。新鲜蔬菜在当地堪称奢侈品,居民们一年到头能见到的菜品寥寥无几,山药蛋和酸菜就是他们最常见的伙食。
茄子、西红柿这些在南方常见的蔬菜,在保安县根本没有人种植。就连最基本的油盐酱醋,也因为没有集市贸易而难以采购。
党中央机关的到来,给本就捉襟见肘的物资供应雪上加霜。每天能吃上一顿小米干饭和山药就算不错,一周能吃上一两次面条更是难得。

在这样的环境下,毛泽东和其他干部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们大多数时候只能以盐面充饥,能吃上一顿肉更是少之又少。
经过长征的战士们身体都极为虚弱,营养不良已成为普遍现象。毛泽东也不例外,再加上日以继夜的工作,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这段时期,保安县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了二十一次政治局会议,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作出重大决策。

他还在这里接见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组织欢迎作家丁玲的晚会,同时创办抗日红军大学,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军事指挥人才。
1936年6月,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以纪念陕北根据地的创始人刘志丹。但改变的仅仅是这座小城的名字,它的艰苦环境依旧如故。
警卫员们暗中策划改善伙食

警卫员们的住处里,一场特殊的聚会正在进行。李九长看着战友们憔悴的面容,将大家召集到一起商议改善毛主席伙食的事宜。
几位警卫员轮流发表意见,贺清华提出了从乡下购买腌猪肉和小鸡的建议。白海山虽然担心保安县物资匮乏,但也赞同需要想办法改善主席的生活。
老周是驻地附近一位老乡,他告诉警卫员们永宁山那边还能买到新鲜的小鸡。这个消息让警卫员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决定派贺清华骑着小黄马去永宁山采购。

为了不引起注意,贺清华选择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出发。永宁山离保安县有相当一段距离,山路崎岖难行,即便骑着马也要走上大半天。
贺清华走访了几户农家,终于找到了几只小鸡。他用随身带的布袋小心翼翼地装好,确保不会在归途中出任何差错。
警卫员们私下凑了些钱,这些钱大多是他们平日里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他们商量着要把这次的伙食改善做得不露痕迹。


回程的路上,贺清华特意挑选了人少的小路。布袋里的小鸡偶尔发出声响,他就轻轻拍打安抚,生怕被路过的行人发现端倪。
警卫员们早就在院子里等候,看到贺清华平安归来都松了一口气。他们将小鸡安置在后院偏僻处,商量着该如何处理才能做出一顿可口的饭菜。
李久长年轻时在街边小店做过帮工,对烹饪还算熟悉。大家一致推举他来掌勺,准备用这些食材给毛主席做一顿丰盛的晚餐。
警卫员们分工协作,有人负责生火,有人处理食材,有人打下手。他们都明白这顿饭的特殊意义,每个动作都格外认真。
为了不让周围的同志起疑心,他们特意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行动。灶房里的火光映照在窑洞的墙上,空气中飘散着食物的香气。
这些年轻的警卫员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都怀着同样的心意。他们想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领袖的关心,哪怕冒着被批评的风险。
这场秘密的"行动"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傍晚时分才准备就绪。警卫员们望着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期待着能给毛主席一个惊喜。
他们知道这样做或许不够妥当,但看着毛主席日渐消瘦的身影,这些年轻人还是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关怀。整个行动虽然有些冒险,但在他们看来是值得的。
白酥鸡引发的一场特殊对话
李久长将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白酥鸡端上桌时,窑洞里弥漫着诱人的香气。几位警卫员站在一旁,目光都落在了这道他们精心准备的菜品上。
毛泽东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正准备用晚饭。他看了看桌上这道不同寻常的菜,又看了看站在一旁的警卫员们。
贺清华向前一步,向毛泽东介绍这是他们特意准备的白酥鸡。其他警卫员也纷纷表示,这是为了改善主席的伙食,特意从永宁山买来的小鸡。
毛泽东放下了手中的筷子,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他问警卫员们花了多少钱买鸡,又问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
李久长如实回答说,这些钱是大家凑的,有的是平时节省下来的,有的是从自己的津贴里抽出来的。警卫员们的声音越说越小。
毛泽东站起身来,环视了一圈窑洞内的摆设。这里的陈设极其简陋,和其他同志的住处没有任何区别。
他走到窗前,指着窗外的黄土高原说,现在全国人民都在艰苦奋斗。党中央迁到陕北,就是要和群众同甘共苦。
警卫员们低着头站在原地,听着毛泽东继续说道。在这个时期,任何形式的特殊化都是不应该的。
毛泽东转过身来,指着那盘白酥鸡说,这样的好东西应该留给伤病员和老弱群众。他们现在最需要营养补充。
贺清华想要解释,但被毛泽东抬手制止了。他说,警卫员们的心意他明白,但这件事确实没有做好。
毛泽东走到桌边,又看了一眼那盘散发着香气的白酥鸡。他提议把这道菜送到医务室去,给那些正在养伤的战士们。
警卫员们相互看了看,最终还是李久长端起了那盘白酥鸡。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他们将这道菜送到了伤病员的病房。
医务室里,几位受伤的战士闻到香味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他们还以为是自己闻错了,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竟然能吃上一顿白酥鸡。
回到窑洞后,毛泽东让警卫员们坐下来,和他一起吃着平常的咸菜稀饭。他说,革命队伍就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这顿普通的晚饭吃得格外安静,但每个人都记住了这个特殊的夜晚。那盘未能送到毛泽东口中的白酥鸡,成了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课。
整个保安县的夜晚依旧寂静,窑洞里的油灯依旧昏暗。这个看似普通的场景,却在革命史上留下了一个鲜活的印记。
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永不忘
这个故事在保安县流传开来,成为了一段广为人知的佳话。许多年后,当地群众还经常提起那盘特殊的白酥鸡,以及毛泽东对待特殊化的鲜明态度。
保安县后来改名为志丹县,这里的人们世代相传着这个朴实的故事。当地群众经常用这个故事教育下一代,讲述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作风。
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边区时,志丹县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保护着这些革命旧址。他们将那间食堂窑洞视若珍宝,把这个故事当作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解放后,这个小城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里依然保留着当年的场景。那间普通的窑洞被完整保护了下来,成为了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每年都有众多党员干部来到这里参观学习,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讲解员们总会在那间窑洞前驻足,详细讲述这个发生在1936年的故事。
2000年,一位老战士带着家人重访志丹。他就是当年在医务室养伤时吃到那盘白酥鸡的伤员之一。老人指着那间窑洞,向孙辈们讲述着这段难忘的往事。
当地政府将这个故事编入了革命传统教育教材,在全县中小学广泛传播。学校里的老师们用这个生动的例子,向学生们解释什么是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
2010年,一部反映陕北革命历史的纪录片在这里取景拍摄。摄制组特意还原了当年的场景,让更多人了解到这段特殊的历史。
几位警卫员的后人也来到志丹县,重访父辈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他们走进那间窑洞,感受着历史的气息,追忆着那段艰苦却光荣的岁月。
在志丹县博物馆里,专门辟出了一个展区,陈列着与这个故事相关的历史资料。老照片、实物和文字记录,让参观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当年的情况。
随着时代发展,志丹县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仍保持着原有的风貌。游客们踏着先辈的足迹,感受着那个特殊年代的艰苦与伟大。
当地群众自发组织了民间艺术表演队,创作了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的陕北说书。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让革命故事更加生动地传播开来。
2020年,一群年轻的志愿者在志丹县开展了"寻访革命足迹"活动。他们走访当地老人,收集整理关于这段历史的口述资料,让革命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今天的志丹县,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革命传统教育为特色的红色旅游基地。那盘未能端上毛泽东餐桌的白酥鸡,成为了一个永恒的革命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