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很张狂,眼神却在躲藏

袁大岛 2024-11-11 21:55:16

当我第一次听到“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俗语的时候,

我第一反应并不是认为,会通过哭这种行为表达需求,能够比其他方式更为有效,

而是下意识的觉得,这种方法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可能性,

当然,我并没有具体的理论支撑,以证明“安静的小孩应该更受到重视”这种良币行为的存在,

我只是觉得,

如果大家都在哭,

那么谁真饿,谁假饿只是想博得大人的关注,

到这一步之后会发生什么,

这让不由自主联想到的另一个故事,

狼来了的故事。

有人哭,就有人送奶,

有人用这种极端的情绪表达,来获取他人没有的报偿,

所谓有人,可以是孩子,

也可以是成年人,

说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只会哭来强调需求,

可有些孩子,却聪明的不得了,

小心眼一转,把大人耍的团团转,即便孩子的心思被发现了,

也无非是让大人们哈哈一笑,而谁也没在这哈哈一笑之后,

去看看孩子作何反应,

有一个说法,

大人是孩子的榜样,

大人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

大人这个概念,有时候并不是一个人,

而是环境,是人们身边的环境,

环境如何,那孩子就会模仿什么,

模仿的东西,是没办法分清对错的,

孩子不懂事,是因为没有分辨的能力,

而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大人不懂事,

那么要么和孩子一样,没有分辨的能力,

要么就是明知故犯,亦或是为了某种需求,

选择同流合污。

所以,当我们回到标题之中的现象时就会发现,

嚷嚷着需求的人们,未必清楚他们究竟在做什么,

也不清楚他们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代价是什么,

某些过度索取,或者以某种焦虑为名,

席卷着这个世道到的某种风气,正在让人们对于需求这个概念的认知,

渐渐理解成了一种吼破嗓子也要获得的某种“方向认可”,

通俗的说,他嚷嚷的声音大,身边的人就也必须得跟着嚷嚷起来,

因为谁都不想当那个“没奶喝的孩子”,

可似乎这些人并未意识到,

他们既已不是孩子,

也并不是真的需要通过喝奶来谋取生存,

但当他们这样做了之后,就会导致那些真正有这方面需求的存在,

成了“没奈何的群体。”

嚷嚷的嗓子是嘹亮的,但同时也是沙哑的,

嘹亮的是一种底气,沙哑的是一种所求无度的代价,

这一切并未有人阻止,因为好像人们都觉得这样的做法是对的,

因为只有这样做了,他们才能得到,

而得到之后,却因为本不需要这些得到的东西,

选择以浪费的方式,去处理这些“嘹亮的遗产”,

而那些真正需要的人们,却因此承受的更大的代价,

当这个现象如龙卷风一般席卷整个世道之后,

用嚷嚷的方式去表达需求,就成了如今众人皆知的秘密,

可为什么,他们的眼神却在躲闪呢?

因为他们也很清楚,他们的索求无度,

让多少人付出了代价,

让多少人失去了信心,

他们的眼神躲闪,

就是他们知错不改的表现:

这种表现,会不会让他们付出代价,

我不知道,

但我相信,那些心里有鬼的人,

必然心知肚明。

2 阅读:60
评论列表
  • 2024-12-22 11:35

    就是在离开的时候掉眼泪而已

袁大岛

简介:用最实际的话语讲最实际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