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电站建设初期,中国因为缺少无缝厚壁钢管无法投产,只能花费百亿元从美日德三国进口,因为当时只有这三个国家拥有能够生产出无缝厚壁钢管的设备,还有核心的垂直挤压技术。
我国想向美国购买技术,但是美国怎么会让中国崛起,他们不仅拒绝了我国,还联合日本对中国实施出口管制。
德国倒是同意合作,但是他们狮子大开口,要求中国给出10亿投资才可以。
面对三国的技术封锁,我们的北方重工集团决定独立研究。
得知这一消息的各国还嘲笑中国,说给我们30年时间都无法造出来。
但是我国仅用三年的时间就攻克了这个难题,成功制造出了无缝钢管,还赶超美国,成为无缝厚壁钢管的最高水平,狠狠打脸美日德三国。
那么我们又是如何攻克了这一世界难题?
打造360工程的战略意义无缝厚壁钢管被称为是“工业血管”,可见它在工业制造中的重要性。
没有这种钢管,我们在石油开采,火力发电、核能发电等重工领域的工业活动都无法开展。
普通的钢管中国当然不缺,但是无缝厚壁钢管是普通钢管的超级进化版,它是一体成型的工艺,整根钢管没有一点连接缝,而且钢管也要足够的厚。
技术如果不够高,就会影响钢管的质量,而中国缺的正是万吨级别的垂直挤压机,还有这门核心的垂直挤压技术,所以无法自主生产无缝厚壁钢管,只能每年花费几百亿从国外进口。
当时只有美国、日本和德国能够生产无缝钢管,但是他们将技术握在手里,对中国实施严格的封锁。
除了欠缺技术,需要高价从国外购买,无缝厚壁钢管的重要性也是必须打造“360工程”的重要原因。
我国的主要的电力来源就是火力发电,而火力发电厂的重要的“四大管道”系统,就使用的耐高温高压的无缝厚壁钢管。
除了火力发电,还有核电站发电也需要无缝厚壁钢管,无缝厚壁钢管耐腐蚀,所以会被使用当做核电站的核废水管道。
为了发电的需要,我国也不得不花钱从别国手里购买,而他们定价又高,花的钱属实让人肉疼。
在石油开采上,无缝厚壁钢管的耐高压、特性使得它能够将底下的石油输送到地面上,而石油的安全储存和运输也离不开无缝厚壁钢管。
除了能源领域,无缝厚壁钢管在航天、军工等国防安全的关键领域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必需的材料却要依赖于进口,这就相当于将国家的安全也置于他国之手。
因此我们必须要攻克无缝厚壁钢管这道难题。
外国垄断无缝厚壁钢管中国的北重集团曾经向美国的公司提出,愿意花费重金购买制造无缝厚壁钢管的技术,但是美国不同意将技术出售。
这些国家也不傻,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国也掌握这门技术,从而打破他们高价垄断的地位。
美国甚至还和日本联手实施出口管制,不准本国的企业出口垂直挤压机给中国。
在美国的公司那吃了闭门羹后,北重集团又向德国的公司寻求合作,德国公司答应卖技术,但是要求中国方给10亿投资,联合建立生产线,成本由中国出,但是利润的大部分要给德国。
这狮子大开口的样子完全就体现了,发达国家的趁火打劫的虚伪嘴脸。
拒绝了德国的无理要求,中国决定自己研发,不能再受制于他国了。
中国建设360工程中国重要的工业领头者北方重工集团下定决心,联手来自全国20多家科研单位和学校的专家,发起了“360工程”。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高校的工程师都为了这个研究目标而奋斗,但是研究的条件实在是太简陋了,让研发变得十分困难。
美国和日本限制他们国家的垂直挤压机出口,我们科研团队没有能够拆开研究的挤压机。
而且因为国外对于垂直挤压机的设计图纸保管得十分严密,我们只有一本《异性钢管生产方法》资料可以参考。
靠钢管生产方法反推机器的设计,这在其他国家看来也是不可能的,他们得知中国要独自研究垂直挤压机,也认为给我们三十年的时间都不能造出。
但是就在这简陋的研发条件下,我国还是研发成功了,我国专家的能力和决心是多么令人惊叹!
经过研究人员们夜以继日的研究,在2009年,中国独立制造的垂直挤压机研发成功,还在首次热调试中就达到了3.6万吨。
这一成果表明中国突破了美国日本德国三国的技术封锁,向世界展现了我国的工业制造能力。
而且国产的垂直挤压机达到了3.6万吨,比美国的机器还高了0.45万吨,这才花了三年的时间就赶超了美国,成为了行业的最高水平。
我国垂直挤压机研究成功后,无缝厚壁钢管的产能也提高了,成功将美日德三国的高价打了下来,这险些让他们的企业破产倒闭。
中国没有无缝厚壁钢管的时候,日本还会从中国低价而进口低等的粗制钢坯,在国内加工后高价卖给中国,一吨就卖到16万元!
而我们国产的无缝厚壁钢管才5万元一吨,强势加入了被他们垄断的市场,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别说躺着赚钱了,现在企业都要倒闭了,美日德三国没有办法,只能降价,从16万元降到4万多,可见中国的这一成果给他们带来了多大的经济收入,而我们也不再需要依赖进口,节省下来50亿多的高额开支。
结语虽然中国向世界展现了自己应对封锁的能力和决心,但是在一些关键领域,比如半导体上,我国还面临着多重困境和挑战,这些发达国家阻挡中国进步的心依旧不死,在先进的技术和核心设备等方面对中国制约和限制。
因此中国需要坚持自主创新和研发的方向,这样才能让中国在国际竞争上保持不败之地。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