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冲突导致国际风向出现重大变化,美西方挑动阵营对抗,中美关系长期处于僵局的背景之下,身处对外斗争第一线的中国外交官们,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外交压力,也时刻需要面对各路不怀好心之人的蓄意攻击。
今年4月21日,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在回答法国主持人“克里米亚是否属于乌克兰?”的提问时,从第三方立场表达自己的看法。卢大使认为,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回答“是”或“不是”,因为“他没那么简单,需要取决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
他补充道,“即使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在国际法上也有效的法律地位,因为没有任何国际协议确定它们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
这样一番看似正常的发言,却在美西方媒体的有意曲解和妖魔化报道下,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在这个西方世界炸开了锅,法国极端政客要求卢大使就争议言论致歉,欧洲反华议员集体要求马克龙政府驱逐卢沙野,波罗的海三小国更是直接召见中国外交官,当面提出外交抗议。
这场外交风波从点燃到最终引爆,中间并未经历太多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除了言论本身涉及到敏感的俄乌冲突问题外,还是中国大使这一身份,吸引西方媒体太多关注的目光。现如今,反华早已成为西方世界的政治正确,寻找一切由头对抗中国,已是西方媒体和政客的头等重要的事情。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如果上述言论出自某位西方学者和官员之口,大概只会被扣上“政治不正确”的帽子,热议几天也就过去,欧洲跳梁小丑们绝不敢擅自作威作福。可一旦与中国产生关联,美西方就脱下伪装面具,露出凶狠的獠牙。誓要通过打击中国,而攫取某种不可言说的政治利益。
在此轮外交风波过后一个来月,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接受法国媒体专访,就此前的争议正式做出回应。
卢大使指出,当时他接受法国LCI电视台主持人挑起论战是非常不公道的,作为受访者,他不会对想要表达的观点进行胡编乱造,但媒体也应该尊重自己表达意见的权利,针对他个人的观点,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理性讨论,没必要发起人身攻击,言论自由应该得到保证。
在现实国际斗争中,西方媒体和官员动辄将所谓的“言论自由”挂在嘴边,要求中方必须听取其对中国政府颠倒黑白的批评意见,可转过头来,却不容许中国大使发表客观理性的看法,将美式双重标准展现得淋漓尽致。
卢沙野本人虽然有中国驻法大使的官职,但这并不妨碍其发表个人观点,他认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没有独立地位,也并不与中国同相关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做法相矛盾。任何恶意解读并挑起争议的人,都是别有用心,拿着答案去找问题,除了挑起更大程度的国际对抗之外,起不到任何积极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从现在来看,美西方针对卢沙野大使炮制的这轮外交阴谋,最终以破产告终。首先,卢沙野大使本人并未被法方列为“不受欢迎的人”,中方对驻法大使一职进行任何人事调动。在5月初秦外长出访法国时,卢沙野大使在他旁边落座,显示出中国官方对卢大使本人的信任没有任何产生丝毫动摇。尽管这场闹剧的始作俑者是法国媒体,不过中法关系并未受到太多负面影响,马克龙依然在西方内部对冲美国霸权的影响。
相信此事过后,中国外交官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新时代的大国外交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