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一次以少胜多战役其智慧的力量在于人民是坚强的后盾!

快乐的岁月 2020-03-17 15:34:28

淮海战役毫无疑问是解放战争最大规模的战役,国共双方参战兵力达到了140多万人,在以徐州为中心、沿陇海铁路一线的广大区域内,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围歼国民党五个大规模兵团,以少胜多,谱写了战争史上的传奇,据战后统计,这次规模空前的战役国民党投入兵力80万,解放军投入兵力60万,20万的兵力差距,战役却以国民党惨败、华东和华中地区全线解放结束,战役规模之大、战果之丰硕在战前是国共双方战役发起人都无法预料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解放军在兵力有所差距的情况下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战果呢?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国民党尽失民心说明了很大问题,虽然兵力上解放军与国民党部队相差20万,然而参与这场战役的人数上,解放军还是占据优势的,为何呢?请不要忘记几十万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的老百姓小推车前线运粮,陈毅元帅在多年后总结淮海战役时就曾经感慨:“淮海战役是几十万老百姓小推车推出来的”。这句话不是没有根据,在淮海战场上,解放军绝没有断粮的风险,后勤保障任务是老百姓的,与国民党士兵吃了这顿没下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淮海战役战果丰硕还有一点不得不说,那就是战场指挥,在淮海战场上蒋介石有恃无恐,将自己的四个大规模兵团、一个剿总司令部和四个绥靖区沿陇海铁路一线排开,摆出了“一字长蛇阵”,华东野战军利用蒋介石派兵布阵的漏洞,率先将位于“一字长蛇阵”最东端的黄百韬兵团包围,然后利用华东野战军最擅长的战术“围点打援”来应对国民党的优势兵力。此时杜聿明指挥邱清泉的第二兵团、李弥的第十三兵团火速驰援黄百韬,被华东野战军阻击在徐州以东,史称“徐东阻击战”,是解放战争三大阻击战之一,国民党部队直到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也没能跨过阻击阵地一步,紧接着,中原野战军在黄百韬全军覆没后随即对徐州以西的国民党超级兵团黄维的第十二兵团采取了包围战术,华东野战军也派遣了五个纵队加入了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而此时,国民党统帅部对杜聿明领导的邱清泉、李弥和刘汝明三个兵团的三十万部队的指挥出现了重大失误,这个重大失误主要原因还是犹豫不决,朝令夕改。蒋介石此时已经预料到徐州难以保全,他有意让杜聿明放弃徐州南下蚌埠,构建长江以北保卫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接到命令的杜聿明已经下命令全军放弃徐州南下蚌埠,可正当杜聿明马不停蹄的向蚌埠一带撤军时,蒋介石和国民党统帅部又不太放心此时已经被包围在双堆集的黄维兵团,黄维兵团是国民党的主力兵团,兵团主力是赫赫有名的国民党王牌第18军,此时华东野战军已经部署了五个纵队参与到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蒋介石顿觉大势不好,不可弃黄维兵团于不顾,于是又紧急向杜聿明下命令,驰援黄维兵团。虽然杜聿明深知华东和中原野战军早已经在他驰援黄维兵团的途中扎下了一个大口袋,正待他往里钻,但他可不敢违抗蒋介石的命令,杜聿明起家就是靠在不违背蒋介石的命令情况下在战场上发挥卓越的指挥才能,在驰援黄维兵团和撤退蚌埠的大战略上,他怎么会违背蒋介石呢?于是他来不及考虑三十万部队人困马乏的情况,调转撤军的方向,向着黄维被围的双堆集方向进军。杜聿明猜测的没错,华东野战军早已经以三个纵队的兵力在途中阻击,而杜聿明三十万部队身后还有华东野战军七个纵队三十万部队的追击,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一下子掉进了华东野战军的包围圈中,不但没有给包围黄维兵团的中原野战军造成压力,自己反而被包围在了陈官庄,杜聿明被包围后,国民党基本上已经没有了能够解黄维和杜聿明的部队了,失败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邱清泉、黄维两支国民党主力兵团全军覆没,杜聿明被俘,多年之后杜聿明谈起淮海战役还满腹委屈,他认为淮海战场上并不是自己和其他国民党将领指挥失误造成的,而是蒋介石与国民党统帅部对战场上的全面把握出现了很重大的失误,战场下达命令最忌讳朝令夕改,既然自己已经指挥三十万部队往蚌埠撤退了,却又接到驰援黄维兵团的命令,三十万部队疲于奔命才被围陈官庄,他总结到,无论驰援黄维兵团还是下令撤退蚌埠,都不是什么失败的计划,只要当初他还在徐州时按照一个计划实行,那么淮海战役绝不会如此惨败。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