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禽领域,芦丁鸡以其小巧可爱、肉质鲜美等特点,逐渐成为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关注的新宠。芦丁鸡养殖过程中,育雏环节至关重要,而育雏场地光线和温度的把控更是成功育雏的关键。但实际操作中,很多人难以将光线和温度调整到最佳状态,从而导致雏鸡发育不良,甚至出现死亡现象,那么,究竟该如何设计芦丁鸡育雏场地,才能在光线和温度方面满足雏鸡的需求呢?
从现实情况来看,芦丁鸡育雏过程中因光线温度把控不当而引发的问题屡见不鲜。有的育雏场在铺设后,雏鸡总是精神萎靡,采食量低,生长缓慢,抵抗力下降,疾病频发。仔细探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光线和温度设置不合理。在一些传统育雏场中,光线过强,雏鸡一直处于应激状态;温度过高或过低且波动频繁,雏鸡无法适应稳定的生长环境,这不仅影响了雏鸡的体重增长,还严重影响了其出栏率。相比之下,那些在光线和温度把控精准的育雏场,雏鸡们各个活泼健康,出栏时间缩短,饲料转化率和经济效益都大幅提升。
为什么光线和温度对芦丁鸡育雏影响如此之大呢?从光照强度角度来说,过强的光照,雏鸡会感觉不适,产生烦躁不安情绪,无法安心采食和睡眠;光照过弱,雏鸡难以发现食物和水,长期如此会造成采食不足,影响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在光照时间方面,雏鸡在出壳后的头几天,需要较长时间的连续光照,以熟悉育雏环境,寻找食物。随着日龄增加,光照时间可适当缩短,但如果光照时间突然变更幅度过大,也会引起雏鸡的不适应。
再看温度,芦丁鸡育雏期间的温度必须保持相对稳定。雏鸡出壳后,体温调节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对温度非常敏感,适宜的温度为雏鸡的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倘若温度过高,雏鸡会张嘴呼吸,大量饮水,采食量减少,从而影响正常生长;相反,在温度过低的情况下,雏鸡为了维持身体产热,会消耗更多的能量用于抵御寒冷,从而减少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供应,表现为生长缓慢、羽毛蓬乱、易患呼吸道疾病甚至大批死亡。
既然光线和温度对芦丁鸡育雏影响显著,那该如何构建合理的育雏场地呢?
首先考虑光线设计。应选择透光性好又不易产生透射光线的育雏舍材料,例如采用毛玻璃、不透光的塑料薄膜等对窗户进行封闭或遮盖处理,这样可以避免光线直接透入雏鸡休息区。育雏舍内可根据需要设置多个局部补光灯,补光灯的分布应均匀,避免出现光照死角。在雏鸡出壳后 3 日内,光照强度可适当调至较高,保持在30 - 50勒克斯左右,为雏鸡创造一个明亮的环境。随着日龄增长,光照强度逐步降低,如在雏鸡日龄14日龄以后,可将光照强度控制在15 - 20勒克斯。光照时间方面,出壳头3天给予24小时连续光照,之后每昼夜保持18 - 20小时光照,逐步向自然光照过渡。
对于温度设计,育雏舍可以采用多层育雏笼饲养,不同层之间设置可调节的加热设备。例如,育雏的前一周温度可设置在32 - 35℃,随后每周降低2 - 3℃,直至4周龄后可逐渐脱温。为确保温度均匀分布,可在育雏舍内设置多个温度探头,实时监测育雏舍内温度,一旦发现温度波动,及时启动加热或通风设备进行调整。同时,应注意保持育雏舍一定的昼夜温差,白天可以适当升高温度,夜晚再适当降低温度,让雏鸡逐渐适应外界昼夜温差变化,但昼夜温差不宜超过3 - 4℃。
除了光线和温度的直接控制,育雏场地的水源和空气质量对整体环境也有着重要影响,不容忽视。优质清洁的水源是雏鸡健康成长的保障,育雏舍内应安装自动饮水器,定时清洗和更换水碗,保证雏鸡随时能喝到清洁的水。此外,在育雏过程中要经常保持舍内空气清新,注意通风换气,排除舍内污浊气体,一般每周至少通风3 - 4次,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并且要注意避免雏鸡因突然受冷而发生感冒等疾病。
针对芦丁鸡育雏场地的光线和温度设计,养殖者需密切关注雏鸡的生长状态,定期对雏鸡的生长指标如体重、采食量等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光线和温度设置可能出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调整,确保育雏场地的水、光、温环境始终保持在最适宜雏鸡生长的范围内。
同时,养殖人员应不断学习新的育雏理念和技术,加强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发展方向,通过引进现代化和智能化的育雏设备和管理系统,来进一步提高育雏效率,为保证芦丁鸡养殖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在芦丁鸡育雏过程中,光线与温度这两大关键因素的把控至关重要,不仅需要科学合理地设计育雏场地和设备,更要结合雏鸡的生长特性进行动态调整,只有将光线与温度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实现精准养殖,才能确保雏鸡在安全、稳定的生长环境中茁壮成长,为后续的养殖生产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芦丁鸡养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