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至1948年间,陈诚在东北的所作所为引发了不少争议。尽管他并非无能之辈,甚至在政治权谋上颇有建树,但在指挥大规模军事行动时,却屡屡犯错,导致局势失控。杜聿明等人对陈诚的评价颇为复杂,既承认他确实为蒋家王朝做了一些贡献,但也对他的一系列决策感到无奈。陈诚在东北的三大昏招,正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看似正确的事情,最终将局势推向不可收拾的境地。
陈诚在东北的第一个昏招,是遣散了大批伪军。这些伪军在战时曾为日方效力,陈诚对其恨之入骨,因此决定不予以收编,而是直接解散。这一决定看似恩怨分明,实则给东北局势埋下了隐患。杜聿明原本计划将这批伪军收编为自己的部队,甚至还想招安部分日军,但陈诚上任后立即叫停了这些计划。此举不仅让杜聿明的兵力锐减,还导致许多伪军流散,部分甚至投靠了共产党。陈诚的决策虽然出于对日伪的痛恨,却忽略了当时东北复杂的环境和实际需求。
陈诚的第二个昏招,是对熊式辉和杜聿明的旧部进行大规模清洗。他不仅裁撤了杜聿明的保安司令部,还派出人员搜集熊式辉和杜聿明的“贪腐证据”,试图将他们彻底排挤出东北的权力核心。陈诚的这一系列动作看似是在整顿部队,实则让地头蛇和各派系武装人心惶惶。他在战事紧张之际还大肆改编部队、临阵换将,犯了兵家大忌。尽管陈诚的目的是消除熊式辉和杜聿明的影响,但他忽略了在战争时期,部队的稳定性和将领的默契至关重要。他的决策不仅未起到正面作用,反而加速了东北局势的恶化。
陈诚的第三个昏招,是在错误的时间点展开了大规模查贪行动。当时,蒋家王朝已经腐败透顶,将领们几乎无一人不贪。陈诚虽然有理有据地拿下了贪腐将领,如陈明仁等人,但他未能意识到这一行动会引发内部更大的矛盾。杜聿明回忆称,陈诚自担任参谋总长以来,飞扬跋扈,排除异己,导致众怨沸腾。陈诚的查贪行动虽然看似正确,但在蒋家王朝的腐败系统下,这种行为无异于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扭转局势,反而加深了内部的矛盾和不信任。
尽管陈诚在东北一败再败,甚至在蒋家王朝内部成为众矢之的,但蒋介石对他依然情有独钟。陈诚最终被免职,但并未彻底失势,后来还被委以重任,担任“台湾省主席兼台湾警备总司令”。相比之下,卫立煌被软禁,杜聿明则在淮海战役中被俘。陈诚的结局看似比其他人更好,但也正是他的三大昏招,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的失败。如果陈诚没有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出那些看似正确的决策,东北的局势或许会有不同的走向。然而,历史的车轮已经碾过,陈诚的功过是非,只能留待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