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辅导孩子作业几乎是每个家庭都要经历的“渡劫”时刻,“不辅导作业父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的魔咒,几乎无人能幸免。
然而,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位顶着北大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光环的教育学专家,自己的女儿竟然在班里成绩垫底。
于是这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北大教授在自家孩子的教育上遭遇如此“滑铁卢”?
信源:北大教授与“学渣”女儿 2022-03-30 七一客户端

丁延庆的童年堪称一段传奇,六岁时便能通背《新华字典》,一路“开挂”式地从小学读到大学,顶着“神童”的光环,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然而,这份耀眼的光环背后,却是母亲近乎苛刻的严厉管教和巨大的学习压力。
他清楚地记得高中时期“四四三”的生活模式,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来学习。

2020年一通来自女儿班主任的电话,打破了丁延庆的平静,电话那头,老师无奈地告知丁延庆,他那正在北大附小读一年级的女儿,成绩竟然是班里倒数第一。
那时丁延庆的脸上火辣辣的,曾经的“神童”光环,似乎在女儿的“学渣”身份面前黯然失色,而他首先想到的是妻子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妻子也毕业于北大,因工作之故,女儿自出生后便一直随妻子居于云南老家,直至上一年级才返回北京。
然而妻子的解释却让丁延庆陷入了更深的困惑,妻子表示,并非女儿不够聪明,而是班上的其他孩子都太优秀了。

这些北大附小的孩子们,入学前大多都接受过系统的学前教育,英文词汇量早已达到上千个,这几乎是中学生的水平。
他的女儿入学前未曾接触任何学前教育,可谓零基础入学,这一巨大差距,使丁延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为扭转女儿的学习态势,丁延庆决意亲自上阵,每日清晨7点半,他就骑着自行车送女儿上学。
他特地放弃校车,选择利用这20分钟车程,让女儿复习昨日知识、预习今日作业。

在他眼中,女儿坐在自行车上便无法分心做别的事,这实乃一举两得之举,下午四点半放学后,他又把女儿接到自己办公室,亲自辅导作业。
然而,这看似平静的几个小时,却常常演变成一场父女间的“拉锯战”。

起初女儿还算听话,乖乖地按照丁延庆的要求完成作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上的摩擦逐渐增多,父女之间开始出现争执,甚至大呼小叫。
渐渐地,整个楼层的人都知道了丁延庆女儿的“学渣”身份,同事们虽然表示理解,毕竟每个家长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但丁延庆内心的焦虑却与日俱增。

经过两个月的“魔鬼训练”,女儿的成绩确实有所提升,但这并没有让他感到欣慰,他意识到,自己的高压教育方式,给女儿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于是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并最终做出了一个让同事们都无法理解的决定,放弃高压教育,让女儿回归放养状态。

丁延庆将自己女儿的教育经历公开分享,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他呼吁家长们接受孩子的平庸,不要被焦虑裹挟,要理性看待教育。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家长的焦虑源于补偿心理,自己平庸者,望孩子圆己未竟之梦,自己优秀者,难以接受孩子比自己平庸。

他认为天才只是极少数,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人,教育的目的,并非培养天才,而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他期望家长们明晰,教育的真髓在于将孩子培育成正直善良、身心健康之人,而非一味地追逐高分与名校。

他坦言自己也曾被焦虑裹挟,试图通过高压教育让女儿成为“学霸”,但最终他意识到这种做法的错误,并选择了尊重女儿的个性和发展规律。
他“自曝家丑”的勇气,以及对教育的深刻反思,赢得了许多家长的共鸣。

丁延庆指出,许多家长仍然没有摆脱“逃逸”心理,即使在“双减”政策下,仍然偷偷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
他们往往认为自家孩子是与众不同的,深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心态致使教育“内卷”现象频现,也催生了无尽的焦虑。
如今,丁延庆的女儿已经三年级了,在她身上,丁延庆看到了“放养”教育的成果。

女儿乐观自信、自立自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快乐,这正契合丁延庆的期望。
他相信每个孩子都像一颗种子,有着独特的生长轨迹,教育的意义,在于提供合适的土壤和阳光,让孩子能够自然地生长,最终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花朵。

丁延庆的故事,兴许能给予那些被焦虑裹挟的家长些许启示。
放平心态,接受孩子的平庸,尊重孩子的个性,静待花开,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精彩。
远山
宣扬这种言论的都是其心可诛。只要你们的孩子不努力,我的孩子就可以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