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约旦的王储大婚。
英王室、丹麦王室、瑞典王室等诸多王室,都参加了这场盛典。
然而,53岁的拉尼娅王后却成了焦点。
一袭黑色的修身长裙,让她看起来优雅又漂亮。
媒体甚至表示:
这样的拉尼娅王后,比年轻的新娘还美!
不过,之后的王室大合照中,有一位王室成员却缺席了。
她正是新郎的姑姑,哈雅公主。
这是为啥?
1974年5月出生的哈雅公主,是约旦老国王的第三个女儿。
她的母亲阿利雅王后,深受国王的宠爱。
遗憾的是:
哈雅公主3岁的时候,母亲就意外去世。
万幸,老国王对女儿很是宠爱。
哈雅公主喜欢骑马,他就亲自为女儿挑选马匹;
哈雅公主成绩好,他就把女儿送去国外留学。
得益于父亲的疼爱,哈雅公主性格坚毅,也很有主见。
只是,身为公主;
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注定会失去一些东西。
比如说,为了娘家人和其他王室联姻。
2003年前后,迪拜的谢赫·穆罕默德王储向约旦王室求娶公主。
彼时,54岁的谢赫已经有5个妻子。
大王妃,是他的表妹;
嫁进王室多年,一共生了12个孩子,鲜少在人前露面。
其他4个,更像“隐形人”。
可是,面对谢赫的示好,约旦王室也不能直接拒绝。
尽管他们被誉为先知的后裔,血脉更纯正。
据说,谢赫对哈雅公主一见钟情。
而哈雅公主呢?
她才29岁;
父亲、哥哥都只有一个妻子。
这样的她,是否对年迈的谢赫动心,不好说。
不过,到了2004年4月,他们还是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对于这个小娇妻,谢赫很是宠爱。
哈雅喜欢骑马?
谢赫大手一挥,买了二三十匹宝马不说,还直接为她修建马场。
以前当公主的时候,哈雅哪儿能过上这么奢侈的生活。
而且,随着她先后生下一双儿女,谢赫更满意了。
母子三人每年到处旅游;
买城堡、游艇、豪车,花费上亿。
当然,对于已经成为酋长、身家800亿的谢赫来说,那都不是事儿。
再者来说,哈雅还是迪拜的“门面担当”。
其他几位王妃,十几岁就嫁进王室;
活动少,重在生娃。
可是,哈雅跟她们不一样。
她曾在英国留学,和伊丽莎白二世也很投缘。
彼时,谢赫出席公务,总会带着哈雅。
一来二去,外界甚至认为:
哈雅比大王妃还受宠。
然而,俩人结婚15年以后,哈雅突然跑了!
她走的时候,不仅带走了两个孩子,还拿走了将近2.6亿的家产。
对此,谢赫气的火冒三丈!
更别说:
随着哈雅在英国落脚,居然还要离婚。
“女儿才11岁,酋长就给她找好了联姻对象”。
听了这话,大家都很同情哈雅。
毕竟,哪个母亲能接受这样的事情!
在哈雅的诉说中,外人见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迪拜王室。
大公主逃婚,抓回去以后没再露过面;
拉蒂法公主呢?
逃跑被抓,经常被父亲打骂。
偶尔,拉蒂法公主也会发表一些消息。
可她看起来,精神并不是很好。
亲眼目睹继女的经历,哈雅能不害怕么?
况且,她的婚姻看似完美,其实也有不少矛盾。
哈雅抱怨几句;
酋长就要让保镖把她扔到沙漠里反省。
要不是儿子求情,哈雅可能就真的被保镖带走了。
而且,酋长也经常教育儿子:
你是沙漠的王子,不能天天守在母亲身边。
要知道,这时候的“沙漠王子”,还没上小学呢!
所以,哈雅很担心:
自己的儿子,长大以后会变成他的父亲那样。
哈雅委屈?酋长也有话说。
谢赫不顾王室的颜面,直接说出了哈雅出轨的事情。
原来,早在2017年的时候,哈雅就跟一个保镖走到了一起。
保镖年轻、又会说甜言蜜语;
而且,他还有更多的时间能守在哈雅身边。
酋长表示:
哈雅给保镖买别墅、手表、定制西服;
加在一起,花费超过4000万。
这些钱,都是酋长的!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酋长还找来了保镖的前妻。
甚至于,哈雅跑到英国以后,还跟对方有过联系。
士可忍孰不可忍!
夫妻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让步。
这时候,就得比娘家人了。
摩洛哥王室的夏琳王妃,跑了三次也得结婚;
卡塔尔的王妃闹离婚,后来“意外”去世。
而哈雅呢?
她的异母哥哥,也就是约旦的国王;
让她成了驻英大使,可以接受王室的保护。
同母弟弟,更是直接去英国,一直陪在哈雅的身边。
就连拉尼娅王后,也会时常关注小姑子。
毕竟,当初拉尼娅大婚,戴的就是哈雅的母亲留下的王冠。
姑嫂感情好,也会时常联系。
得益于娘家人的支持,哈雅也有了打官司的底气。
一年多以后,她大获全胜。
两个孩子可以跟着哈雅一起生活;
迪拜王室出抚养费。
加上庄园、每年的其他开销,哈雅拿到了将近50亿的补偿。
之后,她会带着孩子在英国居住;
也会时常返回约旦。
对于这个离婚的妹妹;
不管是国王、还是托尼娅,都很照顾。
有时候,哈雅公主还会出席王室的公开活动。
这次侄子大婚,她却没怎么露面。
难道说,哈雅公主是担心自己会影响到侄子?
毕竟,新娘是沙特王室的贵族千金。
对于哈雅公主来说,多为娘家人考虑也在情理之中。
要不说,有得必有失!
有亲人守护、能陪着一双儿女健康成长,哈雅公主已经很知足了!
我爱祖国
是哈雅自己要嫁的 当时可不是联姻
用户98xxx35
凯特真黑啊
至诚
给酋长戴绿帽子,在中东那边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