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重型火炮一直是战场上最具威慑力的武器之一。即使在当今乌克兰冲突中,这类火炮仍在战场上发挥着致命的作用。在过去的百年冲突中,仅有少数几门巨炮因其独特性能和历史地位脱颖而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二战时期的克虏伯K5 280毫米铁路炮。

克虏伯K5火炮的研发始于1934年。经过成功测试后,共有8门该型火炮投入实战,在1940年5月的比利时和法国战役中首次亮相。

早期版本的K5火炮曾因膛线设计问题而出现故障。其83英尺(25.3米)长的炮管上刻有12条10毫米深的膛线,导致炮管出现裂纹。这一缺陷很快被发现并解决——通过将膛线深度减至7毫米,K5火炮得以继续服役直至战争结束。

德国人最初希望利用K5火炮拦截英吉利海峡的敌方舰船,但事实证明,这种巨炮难以精确打击远距离的移动目标。为了提高火炮的灵活性和瞄准能力,德军发明了“福格尔旋转台”(Vogele Turntable)。

这一装置使K5火炮能够安装在一个圆形轨道上,实现360度旋转,并从高架铁轨上开火。这使得K5成为一门强大的围城火炮,在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和塞瓦斯托波尔等东线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1945年3月美国军械审查报告中对K5火炮的描述:
口径:280毫米(11.1英寸)射程:约31英里(未完全确认)炮弹重量:约550磅(249.5千克)炮管长度:70英尺8英寸(21.5米)
K5火炮采用双后坐机制:
炮管后坐:约32英寸(81.3厘米)火炮车体后坐:通过液压缓冲器和气液反冲装置实现复位。火炮安装在一座旋转平台上,该平台由两组12轮平板车支撑。整套设备重达230吨,配备中央千斤顶用于支撑重量并作为旋转中心。

K5火炮使用的预刻槽炮弹长约33英寸(83.8厘米),带有一个铜制气密环和纵向倾斜的钢制导槽。炮弹头部装有AZ 35 K触点引信,底部装有BD Z 35K引信。这种弹药设计使K5火炮能够在远程攻击中造成毁灭性破坏。

1944年1月22日至6月4日的安齐奥战役期间,两门K5火炮被部署到意大利,并迅速因其恐怖威力而闻名。盟军士兵给它们起了绰号——“安齐奥安妮”和“安齐奥快车”。

德国士兵在安齐奥战役中为克虏伯 K5 铁路炮上膛。每个弹丸重近 550 磅
战术部署与影响德军战术:德军利用周边高地的有利观察位置,对盟军在海滩上的补给站实施精准打击。尽管K5火炮的射击精度并不总是很高,但由于海滩头地区过于拥挤,其造成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不可避免。心理威慑:K5火炮的巨大爆炸声和不可预测的打击范围对被困在安齐奥地区的盟军士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士兵们形容其声音如同一列失控的货运列车呼啸而过。
为 K5 火炮服务有很多工作要做,每门火炮都有 42 名船员。理论上,它的射速为每小时 15 发,但这在战斗中不太可能
盟军应对措施盟军尝试通过空中侦察和轰炸来定位并摧毁K5火炮:
空中打击:第12航空队对德军观察哨和火炮阵地进行了多次轰炸。尽管未能直接命中火炮,但轰炸迫使德军更加谨慎地隐藏火炮。
一个围绕枪的框架,用于提供伪装
伪装与欺骗:德军在铁路隧道内隐藏火炮,并制造假火炮迷惑盟军侦察机和盟军炮兵侦察员。

克虏伯K5铁路炮以其巨大的破坏力和独特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是德军火力压制的象征,也是战争中科技与战术结合的典型案例。尽管最终未能改变战局,但这门“铁路巨擘”依然以其威名载入军事史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