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对孩子来说,有规矩意识当然是一件好事,但给孩子立规矩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
这里涉及到好几个问题,
一个是为什么要给孩子立规矩?
一个是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一个是给孩子立规矩要尽早吗?
每年都有熊孩子在网上曝光,在引发很多家长声讨的同时,也让不少家长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要想把孩子教育好,不宠溺成熊孩子,就要定规矩多一些,态度严厉一些,爱得要少一些。
不宠溺孩子当然是没问题的,但真的是要父母从此扮演“狼外婆”才是对孩子正确的教育吗?
如何理解上述问题,我们先从为什么要给孩子立规矩说起。
为什么要给孩子立规矩?心理学罗静博士是这样认为的:
立规矩的终极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以一种基本上为社会接纳的方式去生活,去获得一种被外界认可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这句话特别强调了立规矩要先满足安全感,没有好的安全感,也就没有好的规矩。这本应是给孩子立规矩的父母们所应该要意识到的。
可是有多少父母会真正意识到在给孩子立规矩时,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呢?
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可能有不少人仍会想起父母在给自己立规矩时的那种忐忑和不安。
02给孩子立规矩是有必要的,但不是在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比如才一两岁的孩子就给他们立规矩。
一方面是孩子太小,根本就听不懂家长所立下的规矩,是所谓对牛弹琴。
一方面这样做容易使孩子缺乏安全感,本身就有违立规矩的安全感原则。
立规矩确实重要,但如果为了给孩子立规矩,建立规则意识,反倒牺牲了孩子的安全感,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尹建莉老师曾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
太早给孩子立规矩的弊病非常多,造成的后果就是对孩子限制太多,使孩子大部分能量用于和家长对抗,同理心、自控力等无法充分发展。
深入探究孩子的心理,我们不难发现,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尤其渴望的是和父母之间的一种亲密无间的相处、自由安全的氛围,如果父母在此时给孩子强加规矩,将难以把这种规矩真正内化成孩子自己的东西。只要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孩子就极有可能做出出格的举动。
因此,给孩子立规矩并不是越早越好,不要急于给孩子立规矩,尤其在他们刚刚接触和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
03此外,立规矩还是一个父母与孩子之间进行平等交流、建立有温度的亲密关系,同时也是成为孩子榜样的过程。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比如孩子已经能够完全独立吃饭的时候,这时候就有必要给孩子引入一些基本规矩。给小孩子立规矩,说到底是帮他们建立对规则意识的认知。
既然是在建立规则意识的认知,有一个重要前提是,用孩子能够理解和听得懂的语言,并保持足够的耐心向孩子介绍规则。
比如在吃饭这件事上,最好在上桌前就给孩子说明吃饭基本的规矩,尽量避免在吃饭中途频繁纠正孩子做不到位的地方,但有较大的问题比如孩子吃到一半的时候,就下桌玩耍,这个时候父母可以语气温和但坚定地提醒孩子回到饭桌上,否则这餐不吃,只能等到下一餐才能吃了。因为在吃饭前已经进行了沟通,孩子经过提醒后必然会有所意识。
教育的力量并不在话多,而在于父母温和而坚定的适时提醒、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一致,教育效果,要比喋喋不休的说教、板着一副严肃面孔训话的效果好上很多。孩子更愿意接受能够进行平等交流的家长。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家长的权威不是靠给孩子立规矩确立的,而是靠自己做孩子的榜样确立的。
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立规矩,要求孩子做到每天看书,自己却从不看一本书,而是一有空就刷手机玩游戏,这让孩子看到后会怎么想?孩子还可能爱看书吗?答案不言而喻。
最后把给娃立规矩的观点简单总结如下:
给娃立规矩确实有必要,但前提是必须满足孩子的安全感需求。
给娃立规矩不是越早越好,原因在于,一是年龄太小的孩子可能不理解大人所眼中的规矩;二是生硬的规矩很容易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给娃立规矩,需要父母和孩子之间构建一种平等交流及有温度的亲密关系。
可以把规矩融进游戏中,在游戏中引导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给娃立规矩,其实也是父母成为孩子榜样的过程,父母要求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愿每个孩子都拥有内心丰盈、有安全感的童年,在父母爱与规矩的引领下,在未来成为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幸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