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早春设施栽培与土壤健康管理:养分循环利用减少病虫害**
一、提出问题
在农业生产的广阔领域中,扁豆作为一种常见且深受人们喜爱的作物,其栽培面临着诸多挑战。早春时节,气候多变,温度较低,这对于扁豆的生长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传统的露天栽培方式往往受到天气的极大影响,产量不稳定,品质也难以保证。
从病虫害的角度来看,早春的环境容易滋生多种病虫害。蚜虫在早春气温回升时就开始活跃起来,它们吸食扁豆的汁液,导致叶片发黄、卷曲,严重影响光合作用。还有白粉虱,这种害虫繁殖速度极快,大量聚集在扁豆叶片背面,不僅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还可能传播病毒病。而在土壤方面,长期的不合理耕作和施肥,使得土壤肥力下降,结构遭到破坏。很多菜农在种植扁豆时,只是简单地施用大量化肥,忽略了土壤的健康发展。据调查显示,在一些传统种植区域,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已经从过去的较高水平下降到了不足3%,土壤板结现象严重。这样的土壤环境无法为扁豆提供充足的养分,导致植株生长瘦弱,抗病能力差。
而且,传统的扁豆栽培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管理。很多农户在种植时,没有考虑到前茬作物对土壤肥力和病虫害的影响。比如,如果前茬作物是同科植物,可能会残留大量的病菌和害虫卵,增加了扁豆患病的风险。就像有的农户连续几年在同一块地里种植豆角类作物,到了扁豆种植时,各种病虫害就接踵而至,防治起来十分困难。
二、分析问题
(一)早春设施栽培的优势与挑战
早春设施栽培为扁豆的生长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设施栽培可以有效地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通过温室大棚,白天可以将温度保持在20 - 25℃,这是扁豆生长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夜间则可以通过覆盖保温材料,将温度维持在10 - 15℃,避免温度过低对植株造成冻害。
设施栽培也并非完美无缺。一方面,设施内的环境相对封闭,通风条件有限,容易形成高湿度的微环境。这种高湿度环境有利于病菌的滋生和传播。比如,灰霉病在湿度达到85%以上时就极易发生,它会侵染扁豆的花朵、嫩荚和叶片,造成大量的落花落荚。设施栽培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包括设施的建造、设备的购置和维护等。对于一些中小规模的农户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二)土壤健康管理的忽视及其后果
长期以来,农民在土壤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误区。过度依赖化肥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化肥虽然能够快速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但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土壤酸化、盐渍化等问题。以土壤酸化为例,当土壤pH值低于5.5时,土壤中的铁、铝等元素会大量活化,对扁豆的根系产生毒害作用。据研究,在一些酸性土壤地区,扁豆的根系生长受到抑制,根瘤菌的固氮能力也大大降低。
忽视土壤有机质的补充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它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健康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应该在3% - 5%左右。但在实际生产中,很多菜农多年不施有机肥,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极低。这样的土壤就像一块没有活力的“死土”,无法为扁豆生长提供持续的养分支持。
(三)养分循环利用与病虫害减少的关系
养分循环利用在扁豆早春设施栽培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合理的养分循环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扁豆植株的抗病能力。通过将前茬作物的残茬、落叶等进行堆肥处理,然后施用到土壤中,可以将其中的养分重新释放出来供扁豆吸收。这些有机物料在分解过程中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
从病虫害防治的角度来看,健康的土壤和植株是抵御病虫害的第一道防线。当土壤肥力充足,植株生长健壮时,其自身的免疫力就会增强。比如,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的合理供应能够促进扁豆植株的生长发育,使叶片更加厚实、翠绿,从而提高对蚜虫等害虫的抵御能力。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如芽孢杆菌等,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减少病害的发生。
三、解决问题
(一)优化早春设施栽培管理
1. 环境调控
- 温度管理方面,要安装温度监测设备,根据扁豆生长的不同阶段精确调节温度。在扁豆发芽期,要将温度保持在25 - 30℃,可以通过在温室内设置加热设备,如暖风机等。在开花结果期,除了控制好昼夜温差外,还要注意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对花粉活力和授粉的影响。
- 湿度控制上,要安装通风设备,如排风扇等。当湿度超过70%时,要及时通风降湿。可以采用地膜覆盖的方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空气湿度。在一些设施栽培成功的案例中,通过合理调控温湿度,灰霉病的发病率从原来的20%降低到了5%以下。
- 光照管理也不容忽视。在早春日照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可以安装补光灯,延长光照时间。研究表明,每天补充光照3 - 4小时,能够提高扁豆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加产量和品质。
2. 品种选择与茬口安排
- 选择适合早春设施栽培的扁豆品种至关重要。要选择耐寒、抗病、早熟的品种。‘早翠’扁豆品种,它的耐寒性较强,在早春低温环境下仍能正常生长,并且结荚期较早,能够提前上市,提高经济效益。
- 合理安排茬口。避免连作,实行轮作制度。可以将扁豆与禾本科作物如小麦等进行轮作。这样不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据调查,轮作田块中的病虫害发生率比连作田块降低了30% - 50%。
(二)加强土壤健康管理
1. 增加有机质投入
- 大力推广有机肥的使用。每亩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 - 5吨。这些有机肥可以是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堆肥等。将玉米秸秆堆肥后施用到土壤中,经过微生物的分解,能够释放出大量的氮、磷、钾等养分,同时改善土壤结构。
- 采用绿肥覆盖的方式。在扁豆种植前,可以种植一些绿肥作物,如紫云英等。在紫云英生长到盛花期时,将其翻压到土壤中,这样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2. 改善土壤结构
- 推广土壤改良剂的使用。施用生物炭,它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据实验,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生物炭后,土壤pH值提高了0.5 - 1.0个单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强。
- 进行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使土壤疏松透气。一般深耕深度在30 - 40厘米为宜。这样可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扁豆对养分的吸收能力。
(三)实现养分循环利用
1. 建立堆肥体系
- 在设施栽培区域内建立小型的堆肥设施。将修剪下来的扁豆枝叶、残花败叶以及前茬作物的残茬收集起来进行堆肥。在堆肥过程中,加入适量的微生物菌剂,如EM菌剂,可以加速堆肥的分解过程。一般来说,经过2 - 3个月的堆肥处理,就可以得到优质的有机肥料。
2. 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
- 采用滴灌系统结合施肥装置,实现精准施肥。根据扁豆生长的不同阶段,精确供应氮、磷、钾等养分。在扁豆的伸长期,每亩施用尿素5 - 8公斤,通过滴灌系统将尿素溶解在水中,直接输送到植株根部,提高养分的利用率。这样可以减少肥料的浪费,同时避免过量施肥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在扁豆早春设施栽培中,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环节。通过优化栽培管理、加强土壤健康管理和实现养分循环利用,我们能够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扁豆的产量和品质。这不僅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经济收益,也有助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所说:“种地就像养孩子,要用心去对待,各个方面都照顾到了,才能有好收成。”我们对待扁豆早春设施栽培也应如此,只有全面考虑,精心管理,才能让扁豆在早春的设施环境里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