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菲律宾军政高层频发强硬言论之际,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王毅外长在两会期间宣布,"南海行为准则"已完成案文三读程序,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地区国家共同维护和平的努力迈入新阶段。
规则构建进入快车道。从雅加达高官会达成提速共识,到与印尼签署海上共同开发协议,再到启动中马海上问题磋商机制,中国在推进区域治理中展现出多重维度。值得关注的是,"准则"草案首次明确设立海上危机管控专章,确立"军事行动事先通报"等11项信任措施,为破解历史难题提供了制度性钥匙。
菲律宾的冒险行径遭遇集体冷遇。该国防长近期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宣称要联合盟友对抗中国,却在东盟外长非正式会议上收到9国代表关于"避免单边行动"的联合建议。更讽刺的是,就在菲军机擅闯仁爱礁当天,越南与中国海警举行了本年度第三次联合巡逻,马来西亚则宣布将中资参与的皇京港项目升级为战略枢纽。
历史经纬不容篡改。面对菲方所谓"主权主张",国际法专家多次指出其违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关于岛屿定义的核心要件。中国海警局公布的1898年美西条约原始地图显示,菲主张的"传统渔场"完全位于条约划定的菲律宾海域界限之外,这一铁证让菲方所谓法律依据不攻自破。
人道与克制的鲜明对比。即便在菲方持续挑衅背景下,中国仍为"坐滩"军舰上的菲方人员开通生活物资特别通道,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获得地区国家广泛认可。新加坡智库调研显示,76%的东盟国家民众支持通过多边框架解决争议,仅9%认同引入域外军事力量。
当下南海局势呈现冷暖双流:一边是中国与多数东盟国家加速规则构建,另一边是菲律宾孤注一掷的军事冒险。正如王毅外长所言,南海不应成为大国博弈的角力场,而应成为和平合作的样板间。当地区国家携手绘制共同行为准则的蓝图时,任何单边挑衅终将被证明是逆流而动的徒劳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