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刷牙还没蛀牙?恐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人类可以吗?

槐花科普 2024-12-28 11:07:42

远古时期,恐龙称霸地球。其中,霸王龙作为强大的肉食性恐龙,其牙齿的威力令人震撼。

它们的牙齿如锐利的凿子,前牙紧密排列,能有力地咬住猎物,承受猎物挣扎时的巨大力量;侧齿间距较大,便于将猎物的肌肉撕裂。然而,在激烈的捕食过程中,牙齿难免会承受巨大的拉扯、碰撞和摩擦,从而容易出现磨损甚至断裂的情况。

不过,恐龙拥有一项独特的本领——换牙。当牙齿需要更新时,牙冠会自行脱落,牙根会被身体吸收,新的牙齿会迅速生长出来,取代旧牙。

多数恐龙的换牙速度惊人,有些成年恐龙每两个月就能完成一次牙齿的更换,其一生中更换的牙齿数量多达数千颗。如此频繁的换牙频率,使得细菌难以形成龋齿,所以在恐龙的牙齿化石中,牙齿疾病的痕迹极为少见。

但并非所有恐龙的近亲都如此幸运。沧龙和鱼龙虽也具备换牙能力,可问题依然存在。

在比利时博物馆珍藏的一块沧龙头骨上,人们发现了下颌的一颗牙齿根部附近的骨骼出现增生且伴有坏死的现象,牙齿的根管似乎被细菌侵占,甚至有脓液溢出的迹象。同样,在澳大利亚的一块鱼龙化石上,其前牙内侧有一个清晰的U形空洞,这显然与细菌感染脱不了干系。

哺乳动物的牙齿情况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猫狗等哺乳动物,它们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换牙阶段。

大多数哺乳动物和人类一样,拥有“双套牙”,即在幼年时长出乳齿,成年后乳齿脱落,恒齿长出。然而,也有一些特殊的哺乳动物,比如鲨鱼,它们一生只有一套牙齿,且不会更换。

对于所有哺乳动物而言,牙齿的数量是有限的,一套牙齿需要伴随它们度过漫长的岁月,而牙齿疾病的发生几乎难以避免。在已经灭绝的哺乳动物中,龋齿和其他牙齿问题并不罕见。考古学家在猛犸象、乳齿象以及早期穴居熊的牙齿化石中,都发现了龋齿的痕迹。

特别是象类动物,由于它们的寿命较长,这就给了细菌足够的时间来侵蚀牙齿表面,进而导致龋齿的产生。在一颗猛犸象的臼齿化石上,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不规则的凹陷,深度约为6毫米,横向宽度约为3毫米,表面呈现出不规则的侵蚀状,这个龋洞的大小是人类牙齿龋洞的9倍之多。

还有一颗出现问题的牙齿来自猛犸象的近亲——美洲乳齿象。这颗牙齿是下颌的倒数第二颗磨牙,在咀嚼草料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的上前方和靠近嘴唇的一面都有龋洞。有意思的是,这颗牙齿的磨损方式与其他牙齿不同,靠近嘴唇的一面磨损较少,而朝向舌的一面磨损较多。

这或许表明乳齿象因为蛀牙而感到疼痛,从而有意识地使用远离龋齿的部位进行咀嚼。此外,这颗病牙邻近的牙齿表面也出现了缺陷,附近的牙龈发生了增生和变化,这显示严重的龋齿已经扩散到了相邻的牙齿。鱼类的牙齿虽然不像恐龙或兽类的牙齿那样引人注目,但它们却是地球上最早拥有牙齿的生物,可谓是牙病的“源头”。在二叠纪时期的俄罗斯,人们在一种类似现代七鳃鳗的无颌鱼类化石中,发现了牙齿病变的迹象,不过这些蚀孔并非龋齿。

由于鱼类的寿命相对较短,且牙齿能够不断更替,所以真正的龋齿在鱼类中极为少见。鱼类中较为常见的牙齿疾病是牙齿增生导致的瘤。

佛罗里达大学热带水产养殖实验室曾处理过一个小丑鱼的牙瘤病例。该鱼的上颌和下颌唇侧出现了一个不断增生的肿块,对其进食造成了严重影响。

科学家通过手术将肿块切除后,小丑鱼很快恢复了正常。经过研究发现,这种牙瘤可能与鱼的繁殖行为有关。

小丑鱼在产卵前会用嘴清洁产卵地,这个过程容易导致口腔损伤,进而引发牙瘤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鱼类牙瘤现象在人类中也有出现。在人类中,牙瘤通常表现为口腔内缓慢增大的骨质肿块,多数情况下没有明显症状。

倘若牙瘤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可通过手术将其去除。与龋齿相比,这种从鱼类传承下来的牙病发病率较低,症状也相对较轻。

远古生物的牙齿问题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尽管这些生物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们的牙齿状况提醒着我们,口腔健康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在当今社会,牙齿疾病仍然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应当从远古生物的牙齿故事中汲取经验,重视口腔卫生,保持良好的刷牙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让我们的牙齿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1 阅读:8
槐花科普

槐花科普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