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漫谈中医十二官(9):小肠

金东文化 2024-04-03 14:10:49

【医经钩考】漫谈中医十二官(9):小肠:受盛与监仓吏

金栋按:《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灵枢·本输》篇说:“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

《难经·三十五难》说:“小肠者,受盛之腑也。”

《中藏经·卷上·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说:“小肠者,受盛之腑也,与心为表里。”

小肠作为“受盛之官”,流传至今,成为正统权威说法。实际上,“受盛”并非官职,而真正是官职者,乃“监仓吏”也,又名水曹。如

①《千金方·卷十四·小肠腑脉论第一》说:“论曰:小肠腑者,主心也。舌是其候也。心合于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号监仓吏。”

②《敦煌古医籍考释·明堂五脏论》说:“心与小肠,各为水谷之腑。肠者,畅也,又名水曹。”

从以上几种古典医籍看出,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受此启发,当时之医者改为“受盛之官”,但“受盛”并非官职,其官职当为“监仓吏”也。

若以官职而论,小肠之“监仓吏”与大肠之“监仓掾”相同。如何区别之?可认为一个乃较大之官,一个系略小之官。吏为长(正职)而掾次之(副职),皆继续参与水谷的消化与吸收,因为皆与“仓”有关,故二者皆可谓之“监仓之官”也。若细分之,则小肠者,谓之“监仓之吏官”,受盛化物也;大肠者,谓之“监仓之掾官”,传道变化也。若非此,则矛盾矣!

又,《明堂五脏论》将小肠“又名水曹”,与小肠主液有关;又名“各为水谷之腑”,说明继续参与水谷的消化吸收,可以认为“受盛化物”之义。

由此可见,所谓“监仓吏”者,乃监督胃腑是否已将水谷消磨成食糜后完全下传,且在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并泌别清浊而各走其道。与《灵兰秘典论》之“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功能意义相同。但若以官职而言,则谓“小肠者,监仓之吏官,受盛化物出焉”,始与十二官职相吻。

附:【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汇释略例

①王冰注:“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复化,传入大肠,故云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②《素问吴注》说:“小肠受盛糟粕,乃传入大肠而出。”

③《类经三卷·藏象类一》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④《素问集注》说:“小肠居胃之下,胃之运化者,赖以受盛,而凡物之所化者,从是出焉。”

⑤《素问直解》说:“受胃之浊,水谷未分,犹之受盛之官,腐化食物,先化后变,故化物由之出焉。”

⑥高校教材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第三节六腑·三小肠》说:

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其精微,下传其糟粕的重要器官。小肠与心由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小肠位于腹中,其上口与胃在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是一个比较长的、呈迂曲回环迭积之状的管状器官。小肠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主受盛化物:小肠的受盛化物,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即受盛作用;二是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小肠受盛化物机能失调,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主泌别清浊:泌别清浊,是指小肠中的食糜在作进一步的消化过程中,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的转输作用输布全身;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之气的作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液,与水谷精微融合为液态物质,由脾气转输到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其中较清稀者上输于肺,经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布散于全身皮毛肌腠和内在脏腑,并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肾或膀胱,以成尿液生成之源。由于小肠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说。

小肠泌别清浊的机能正常发挥,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若小肠泌别清浊的机能失常,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就会导致水谷混杂而出现便溏泄泻等症。临床上治疗泄泻采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就是“小肠主液”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0 阅读:4

金东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