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让我们多去阅读课外书。为了彰显自己,我直接翻起了老头子书柜里的《庄子》。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无他,单纯就感觉这句话很牛。在那个非黑即白的幼小年纪里,长就是长,短就是短。圣人就是好的,大盗就是大坏蛋。因而,对于这句话我一直持反对的态度,直到长大,我才慢慢明白了这句话的道理。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出自《庄子·外篇·胠箧第十》。庄子的本意并不是去攻讦孔子及儒家学说。看破世间本质,逍遥一生的庄子怎么会只有这点气量去贬低他人而抬高自己。虽然典故是出自于孔子劝一个大盗向善的故事,但实际上还得用道家,或者说是用庄子的思想来解释。
原文说溪水干枯了更能彰显山谷的空旷,山丘被推翻了,平潭才显得更壮阔。圣人去世了,大盗也就没有了,世间一片太平盛世。如果圣人没有去世,那么大盗就不会中止,就会不断地滋生,而好处都被夺去了。前面都在铺垫,引出了圣人和大盗两个概念。表面上来看,圣人和大盗二者是两个对立的。但实际上,圣人和大盗相互依存,也会相互转换,相互包含、共生的关系。
为什么说圣人和大盗属于是共生关系?一方死,则一方就不存在了。就像溪水干涸了,山谷因为幽邃变成了丘壑;而山丘被推平了,小谭得到扩张变成了湖泊;圣人去世了,哪里还能凸显出大盗呢?反过来,大盗没了,人人向善,哪里又能凸显出圣人来呢?
这里的圣人有两个含义:一是拥有支配天下资源和财富而不理民生疾苦,用道德来绑架百姓的精神洁癖者;而是那些通过制定规则被圣化之人。而大盗也有两层含义:一是那些站在圣人对立面,被称为的“大盗”;二是那些被前者认为是他们逼迫他们成为大盗的大盗(也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大多数就是那些所谓的“圣人”)。
圣人们用一堆条条框框来束缚自己以及他们所能攫取到利益、赖以生存的社会,同时他们也要求其他人也能像他们一样,否则就成为异端,亦即“大盗”。如果那些制定条条框框来束缚别人和执行这些条条框框的圣人没了,那么站在圣人对立面的大盗也就没了。那些被压迫而最终成为大盗的大盗也就没了。
换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如果人人都讲求信义了,那么还有谁会因为信义而被凸显出来。人人都去尽孝,赡养父母,那么谁还能被称为“孝子”呢?用过来同样如此,如果人人都是圣人了,那么世间就不存在圣人了;如果人人都是大盗,那么大盗也就不存在了。亦即“圣人亡,而大盗止;圣人不亡,则大盗不止”。
虚伪的“圣人”越多,他们就会去攫取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利益;而你拿走了本该属于我的东西,我当然不乐意了。因而就会有大盗滋生,圣人越是虚伪,大盗就越是猖獗。这其实就是老庄之学中的辩证法,阴阳对立,又能相互转换,并不是非黑即白。从这点来看,中国辩证的哲学思想,其实要领先西方一千多年。黑格尔之流无非是拾人牙慧罢了!
老子同样也有类似的话“天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庄之学,一脉相承,用意皆同样如此。当然,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去看一句话也会有不同的解释。就像当初读到庄子的这句话,我就想当然地对庄子不屑一顾。现在看当时的自己,其实有些可笑至极。
包装出来的圣人那可是一门大生意,看看某家世修降表这几千年过的多舒坦,圣人死了大盗都不止的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