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想写那天殡仪馆的场景,气氛压抑到窒息,更不愿意回想起那个16岁的少年,瑟缩在殡仪馆的一角,穿着黑衣,两眼无神,但没有一滴眼泪,两只眼睛却是红肿红肿的,大约前几天,他已经把该哭的泪都哭干了吧。
送别的是他的父亲,1972年生人,年仅52岁。
父亲是因为哮喘离开的,其实,一切均有征兆。
16岁的少年今年夏天考入了华师大二附中的尖子班。照理作为高一的学生,是可以住读的,但是52岁的父亲怎么也舍不得儿子在拥挤的寝室中学习,特意在华师大二附中旁租借了一套房子。而他的工作单位却是在浦西的徐汇区,来回非常遥远,平时工作也是非常繁忙。
今年10月的中下旬,上海的天气忽冷忽热,于哮喘患者并不友好。周四,他还是精神饱满的工作着,周五的上海气温飙升到了31.5°,他稍显有点吃力,但习惯性的将随身携带的喷雾喷了一下,以为就没事了。周六气温直降十四五度,他感觉不太好,但也没当回事。周六下午情况急转直下,他突然感到透不过气来,哮喘大发作,救护车送到医院,短暂呼吸后,到了周六晚上,撒手人寰。
如果,我说的是如果,有可能的话,父亲是不是应该更关爱一下自己的健康,而不要每天来回赶四五十公里的路?只是为了陪伴儿子的读书;如果,如果还有如果,那天周六,他是不是应该感觉不对,立即赶往医院,输点液,加一点激素,而避过这个难关呢?再有,如果还有如果,优秀的儿子并不希望父亲为自己如此付出,而希望爱他的父亲,在将来长长远远的日子里,陪伴自己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吧。
那天耳畔听着死者82岁的老父亲一遍遍的呼唤着儿子的名字,“秋啊,秋啊……”但是是怎么也唤不回那个正当壮年的儿子、丈夫和父亲了。
这是近几年来我参加的最悲催的一个告别仪式,所有的人都唏嘘不已。为了儿子可以付出,为了家人也可以付出,但一定要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爱自己,更是为了更好的陪伴家人,爱家人。